哎,这称呼的事儿,说大不大,说小可真不小。每次过年过节,七大姑八大姨一见面,叫错了那叫一个尴尬,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尤其是牵扯到 老婆的姐妹的老公 ,这关系,饶人!别说你,我第一次也懵圈。
咱就说我那口子,她有个姐姐,从小关系就好得跟一个人似的。后来她姐结婚了,姐夫嘛,自然而然成了我生活里的一部分。可是,叫啥呢?总不能“喂喂喂”的叫吧,显得多没礼貌啊。
一开始我挺犯怵的,觉得这称呼挺复杂。我丈母娘倒是挺看得开,她说:“一家人,别太拘谨,怎么舒服怎么来。” 话是这么说,可这“舒服”也得有个度不是?乱叫一气,那还不得乱套了?

思来想去,结合我们当地的风俗,最后我决定直接叫 姐夫 。毕竟,他是我老婆姐姐的老公,喊姐夫,合情合理。而且,我发现这样叫,他听着也挺舒坦的。他比我大几岁,喊一声姐夫,也显得我尊重他。
这事儿就算是解决了,可我发现,这亲戚称谓啊,真是一门学问。就拿 老婆的妹妹的老公 来说吧,这又该怎么叫呢?要按我之前的思路,是不是该叫妹夫?
NONONO!这可万万不能!
这事儿我专门请教过一个老先生,他跟我说,老婆的妹妹的老公,按照传统习俗,应该叫做 妹夫 或者 连襟 。这“连襟”啊,听起来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连襟,连着的衣襟,多形象啊!意思就是说,你和你老婆的妹妹的老公,你们俩的衣襟是连在一起的,说明关系很亲近。当然,现在很多人也不太讲究这些了,直接喊名字的也有,或者按照年龄大小,喊“哥”、“弟”的也有。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我一个哥们儿,他更绝。他老婆也有个妹妹,他直接喊妹夫“小X”(妹夫的名字),简单粗暴,但人家妹夫也不介意,反而觉得他挺亲切的。
所以说,这称呼啊,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关键是要看你和对方的关系,以及你们当地的风俗习惯。
当然,除了 老婆姐妹的老公 ,还有很多其他的亲戚称谓也挺让人头疼的。比如, 老婆的哥哥(或弟弟)的老婆 ,应该叫什么呢?
这个其实也比较简单,叫 嫂子(或弟媳) 就行了。老婆的哥哥的老婆,自然是嫂子;老婆的弟弟的老婆,自然是弟媳。
再比如, 老婆的爸爸的兄弟 ,这又该怎么叫呢?
这就要稍微复杂一点了。老婆的爸爸的兄弟,是你的岳父的兄弟,你应该称呼 伯父 或者 叔父 。具体是伯父还是叔父,要看你岳父的兄弟比你岳父大还是小。比你岳父大的,叫伯父;比你岳父小的,叫叔父。
你看,这亲戚称谓是不是挺绕的?一不小心就容易出错。所以啊,平时还是要多留心,多学习,免得关键时刻掉链子。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称呼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真心相待。一家人嘛,最重要的是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就算偶尔叫错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笑着承认错误,下次注意就行了。
我曾经就犯过一个特别糗的错误。那年过年,我去丈母娘家拜年,看到一个长辈,我张口就叫了一声“阿姨”。结果,我老婆在旁边偷偷跟我说:“那是咱大姨!”
我当时那个尴尬啊,恨不得找个老鼠洞钻进去。赶紧赔礼道歉,说自己眼神不好,认错了人。还好,大姨比较宽容,没跟我计较。
经过那次教训,我算是长记性了,以后每次去丈母娘家,都会提前做好功课,把亲戚关系搞清楚,免得再次犯同样的错误。
其实,我觉得,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太重视这些传统的称谓了,觉得叫不叫都无所谓。但我个人觉得,这些称谓还是有意义的。它们不仅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通过这些称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家庭关系,更好地维系亲情。
所以啊,就算觉得这些称谓很复杂,很麻烦,也应该尽量去学习,去掌握。这不仅仅是为了避免尴尬,更是为了尊重长辈,尊重传统文化。
当然,如果实在记不住,也可以像我哥们儿那样,直接喊名字,或者按照年龄大小喊“哥”、“姐”、“弟”、“妹”。只要态度真诚,对方一般也不会介意。
总而言之, 老婆姐妹的老公,喊姐夫或者妹夫,看具体情况 。其他亲戚称谓,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真诚的心,用尊重和理解去维系家庭关系。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