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了爸爸的老师,到底该怎么称呼才最妥当呢?

那次,陪老爸回了一趟他那老得快掉渣儿的中学。真是,青砖黛瓦,树影斑驳,空气里都带着一股陈旧又熟悉的味道。本来挺轻松的,就像陪他逛自家后花园似的。结果,走到当年他们班的教学楼下,迎面突然冒出来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先生,白发,但收拾得利利索索的,戴副眼镜,笑眯眯的,手里还拿着本书。

老爸一看到,眼睛刷地亮了,就像当年考试考了第一名冲向老师报喜的孩子一样,三步并作两步迎上去,伸出双手,紧紧握住老先生的手,声儿都拔高了好几度:“李老师!李老师!哎呀您怎么在这儿!身体还好吗?” 那声音,带着一股子天然的、去不掉的少年气,那种见到恩师的激动和尊敬,毫不掩饰地全写在了脸上。

我呢?瞬间僵住了。站在后头,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想掏手机躲一下吧,显得不礼貌;想赶紧上前打招呼吧,这脑子里跟跑马灯似的开始转悠,急速搜索所有可能的称呼模板:这位是 爸爸的老师怎么称呼 ?怎么办?怎么办?

见了爸爸的老师,到底该怎么称呼才最妥当呢?

叫“李老师”?好像可以。毕竟人家职业在那儿摆着呢。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尊敬。但总觉得,这称呼里少了点什么。他教的是我爸,不是我。我们之间没有直接的师生关系。这层“爸爸的学生”的晚辈身份,好像光喊一声“老师”体现得不够充分?

那叫“李爷爷”或者“李奶奶”(如果是女老师)?嗯,看年纪嘛。老先生确实头发白了,当我爷爷也够格。这样喊,体现的是对长辈的尊敬。可问题来了,全国上下老人多了去了,见着岁数大的都叫爷爷奶奶。这个称呼完全没突出他“老师”这个特殊的身份。感觉像把人家几十年蜡烛成灰、呕心沥血的职业生涯给轻轻带过了一样,有点别扭,甚至可能让老先生觉得你压根儿不知道他是谁,或者知道了他教过你爸,却忽略了他最重要的身份。

有人说,那结合一下呗?叫“李老师好”或者“李爷爷好”。嗯,这个策略听着像是想面面俱到,礼貌也拉满了。见了面,毕恭毕敬说一句“李老师好!”或者“李爷爷好!”。这当然不会出错,能顺利开启对话。但关键是,对话开启之后呢?你总不能句句都带着这个“好”字吧?到后面,你得有个持续性的称呼啊。到时候是继续叫“李老师”,还是切换成“李爷爷”?还是干脆在心里把自己定义成“李老师的学生的孩子”,然后尴尬地回避直接称呼,用各种代词“您”、“他老人家”来指代?

我当时脑子里就这么乱糟糟地想着。老爸拉着李老师的手,正兴高采烈地说着当年谁谁谁又怎么样了,完全没注意到我在后面石化了。我深吸一口气,定睛观察。只见老爸对李老师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尊敬,是真诚的,甚至带着点儿孩童般的依恋。李老师看着老爸,眼神里也有那种看到自己得意门生或者虽然调皮但印象深刻的学生的慈爱和欣慰。

突然,老爸扭过头,想起我来了:“哎呀,这是我家孩子,小X。这可是我当年最好的李老师!”

轮到我了。李老师的目光落在我身上,带着询问和善意。时间仿佛静止了一秒。我的大脑飞速运转,整合所有信息:老爸叫他“李老师”,语气是无比尊敬的。李老师看着我,知道我是他学生的晚辈。我的身份是“学生的子女”。

那一刻,我灵光一闪。最自然的、最稳妥的、也最能体现层层关系的称呼,不是我自己瞎琢磨出来的“爷爷”或者笼统的“老师”,而是借着老爸的光,沿用老爸对他的称呼,但在这份称呼前,加上一份晚辈对长辈、对师者的共同敬意。

所以我往前一步,脸上堆起我能做到的最真诚、最尊敬的笑容,略微欠了欠身,双手也自然地微微向前伸,轻声但清晰地说了一句:“李老师,您好!我听我爸说过您好多事儿,您真是看着比我爸当年说的还要精神!”

“李老师”。对,就这三个字。但它不是孤零零的三个字。它前面有我老爸那声充满历史分量、拉近关系的大喊,它后面跟着我作为晚辈的问候和赞美,它承载着我对我爸的尊敬,也对我爸尊敬的人的尊敬。那一刻,我感觉那个称呼是活的,是带着情感和记忆的。

李老师听到我的称呼和后面的话,明显更高兴了,笑纹都深了几分。“哦,这是小X啊,都这么大了!听你爸说过。不错不错。” 他拍了拍我爸的肩膀。

从那以后,我再见李老师,或者电话里、微信里提到他,永远都是“李老师”。跟着老爸的称呼走,这几乎成了我处理这类“ 爸爸的老师怎么称呼 ”情境的黄金法则。

你想啊,这位老师,在他心里,首先你是他学生的后代。你的出现,唤起了他对当年那个学生的记忆。他对你的感情,很大一部分是基于他对你爸爸的感情。而你爸爸对他最主要的身份认同,就是“老师”。所以,你叫一声“李老师”,是在瞬间连接起你们之间的三层关系:他-你的爸爸(学生)-你(学生的后代)。这个称呼,既承认了他的职业,又通过你爸爸这层关系确认了你晚辈的身份,还表达了你对这份历史连接的尊重。它巧妙地包含了所有需要的信息,并且是晚辈对长辈、学生后代对恩师最顺理成章的表达。

当然,世上万物没有绝对。如果这位老师,真的已经和你们家亲如一家,平时过年过节都互相串门,私下里关系铁得不得了,老爸都可能开玩笑地喊个“老李”(极少见!),那你在非常私人的场合,跟着老爸的口气,偶尔喊一声“李爷爷/奶奶”,也许可以接受。但即使是这样,在稍显正式或者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甚至仅仅是为了表达那份特殊的敬意,“李老师”这个称呼的分量和妥帖程度,在我看来,依然是无可替代的。

所以,别再纠结 爸爸的老师怎么称呼 这个技术问题了。把视线从那个孤立的词语上挪开,看看你爸爸的反应,感受一下现场的气氛,想想你站在这里、面对这位长辈的身份和心情。然后,大大方方地,带着你的真诚和尊敬,喊出那一声——大概率,最安全也最恰当的,就是跟着老爸的称呼,加上你作为晚辈的那份恭敬。那一声“老师”,里头装的可不仅仅是个称谓,它装的是岁月、是传承、是敬意,是人情味儿里最熨帖的那部分。别犹豫,声音响亮点儿,让老人家感受到这份跨越岁月的暖意。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