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师的老师”?这称呼听起来就有点绕。第一次被问到这个问题,还是小时候,跟爷爷学书法的时候。那时候,我爷爷是我的书法老师,而教我爷爷的,是一位老先生。那会儿小,哪懂这么多规矩,张口就叫“爷爷的老师”。
后来,爷爷笑着纠正我说:“要叫师爷。”
师爷 ,这个词,是不是感觉瞬间就有了年代感?没错,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称谓,尤其在一些比较注重师承关系的行业里,像是戏曲、武术、书法、中医等等,特别常见。你想啊,师父的师父,那就是你技艺的源头之一,尊称一声“师爷”,那是应该的。

不过,这“师爷”的叫法,也分地域,分行业,甚至分个人习惯。有些地方,可能更习惯叫“太老师”。“太”这个字,就带了更尊敬,更强调辈分的意味在里面了。你想想,太爷爷,太奶奶,是不是这个感觉?
但问题来了,如果我老师的老师,不止一个呢?或者,我老师有很多老师,我都要一个个叫“师爷”或者“太老师”吗?这场景想想就有点……壮观。
所以,在实际情况中,没必要这么刻板。毕竟,现在社会也没那么多条条框框了。如果和老师的老师关系比较亲近,或者对方比较随和,直接称呼“老师”,或者“X老师”,其实也完全可以。关键是心意到了,尊敬表达出来了,形式上的东西,倒不用太纠结。
当然,这也要看具体情况。如果是比较正式的场合,比如,某个学术会议,或者某个艺术展览,需要介绍你老师的老师,那最好还是用正式一点的称谓,比如“师爷”、“太老师”,或者“X老”这种。既显得尊重,也显得专业。
而且,不同行业,还真不太一样。像我一个朋友,是学中医的,他们对师承关系就特别看重。他们不仅要尊称师父的师父为“师爷”,甚至还要了解师爷的师父,也就是师祖的情况。这不仅是对前辈的尊重,也是对中医这门学问的敬畏。毕竟,中医讲究传承,讲究经验,只有了解了源头,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门学问。
相比之下,一些新兴行业,或者比较现代化的行业,可能就没这么多讲究了。比如,互联网行业,大家更注重能力,更注重创新,对师承关系可能就没那么看重。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不尊重前辈,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而已。他们可能更喜欢用“大佬”、“前辈”之类的称呼,来表达自己的敬意。
其实,我觉得,称呼这东西,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你和对方的关系,以及具体的语境。如果关系比较亲近,那就随意一点,自然一点;如果关系比较疏远,或者场合比较正式,那就庄重一点,规范一点。
最重要的是,要带着一颗尊重的心。不管是叫“师爷”,还是叫“太老师”,或者是叫“老师”、“X老”,都只是一个称呼而已。真正重要的是,你要尊重对方的学识,尊重对方的经验,尊重对方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尊师重道。
想想我小时候,虽然一开始叫错了,但爷爷并没有责怪我。他只是笑着告诉我,应该怎么称呼,以及为什么要这么称呼。那时候,我虽然还不太懂,但隐约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传承,一种责任。
现在,我已经工作很多年了,也遇到了很多优秀的老师。他们不仅教我知识,更教我做人。我会永远记住他们的教诲,也会把这种尊重和感恩传承下去。也许有一天,我也会成为别人的老师,那时候,我希望我的学生,也能像我一样,带着一颗尊重的心,去对待自己的老师,去对待自己的学业。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你“我老师的老师怎么称呼”,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但无论你怎么称呼,都不要忘记,尊师重道,才是最重要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