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你问我四川人咋个称呼自家那个?“老公”?唉呀,你想简单咯!要晓得,咱们四川这地面,对自家男人、屋头那口子,称呼可多得去了,花样百出,里头藏着的都是日子过出来的烟火气和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意。
你说“老公”嘛,当然有喊的,尤其是年轻一代,受外面文化影响多些,或者刚结婚那会儿,新鲜嘛,喊起觉得时髦、洋气。但在四川,特别是在我们这些“老成都”或者稍微有点年纪的家庭里,光喊个“老公”,总觉得少了点啥子味儿,有点生分,有点像在外面喊一个不那么亲近的人。你想哈,做饭的时候,他在客厅看电视,你扯起嗓子喊:“老公!过来端一下菜!” 听起是不是没得“娃儿他爸!过来端菜!”或者“哎!过来!”来得顺口?
要说经典的,得从“老汉儿”说起。哎哟喂,“老汉儿”这个词,听起是不是有点像喊爸爸?对头!但在这儿,它就是好多当了父亲的男人,他老婆对他的称呼。这个称呼,感觉一喊出来,家里的顶梁柱、娃儿的主心骨那个形象就出来了。你喊他“老汉儿”,不是说他真成了你爸爸哈,而是因为他生了娃儿,是娃儿的“老汉儿”,你作为娃儿的妈,跟着娃儿的视角来喊,或者说,把他在家庭中的角色给喊出来了。这个称呼,带着点责任感,带着点岁月沉淀下来的默契。你想哈,周末早上,娃儿在闹,你在煮稀饭,喊一声:“娃儿他老汉儿,把娃儿抱起耍一会儿嘛!”那个场景,是不是瞬间立体了?感觉就是过日子,锅碗瓢盆叮当响,娃儿哭笑打闹,两个大人在里面各自忙活,又互相依靠。这个称呼,巴适,接地气,有根。

除了“老汉儿”,还有个更直白、更普遍的,就是“娃儿他爸”。这跟“老汉儿”异曲同工,都是围绕着孩子来的。在四川,好多夫妻有了娃儿后,双方的称呼就自然而然地往“爸”和“妈”上面靠了。你喊他“娃儿他爸”,他喊你“娃儿他妈”,在外人面前介绍,也常常说“这是我家娃儿他爸/妈”。这说明啥子?说明娃儿在家庭里的地位那是相当重要的,重要到足以改变大人的称呼!而且这种称呼,显得特别实在,特别过日子。没有那么多花哨,就是实打实的,我们是娃儿的父母,我们一起把这个家支撑起。
再来点不一样的。有的地方,或者有的家庭,可能更倾向于喊名字。但纯喊大名,比如“张勇!过来!”,听起有点像领导喊下属,或者老师喊学生,总之不太像一家人。所以很多时候会喊小名,或者叠字名。比如他叫李强,你喊他“强强”?嘿嘿,也不是不可能,但比较少见。多半是结婚前喊得亲热的小名,结了婚有了娃儿,慢慢就变成“老汉儿”或者“娃儿他爸”了。或者在只有两个人的时候,私下里可能会喊名字,或者更亲昵的称呼。
说到亲昵称呼,那花样更多了,而且私密性强,不同家庭、不同夫妻之间完全不一样,简直是一对一私人定制。有的会喊“宝”,或者“宝贝儿”——别笑!真有人喊!虽然听起有点像偶像剧,但私底下,关起门来,谁知道人家咋个腻歪呢?可能是在外面凶巴巴的女强人,回家对着自家男人就变成了喊“宝贝儿”的小女生,这反差,才有意思嘛!还有的喊“老头儿”,这个称呼听起来有点老,但里头包含了多少一起慢慢变老的温情和一点点“嫌弃”的宠溺?你想哈,一起吃了大半辈子的饭,头发都白了,喊一声“我家那个老头儿”,不是比“老公”来得有厚度?
还有些称呼,带有明显的地域或者家庭习惯。比如有的地方会喊“当家的”,或者“我家男人”,或者干脆就喊“喂!”、“哎!”配上一个眼神,对方就懂了。这种“喂!”和“哎!”,不是没礼貌哈,熟到一定程度的亲密,语言就变得多余了,一个声音、一个眼神,甚至一个手势就够了。你想哈,你在厨房忙得不可开交,腾不出手,扯起嗓子对在客厅的他喊一声“哎!把那个碗拿给我!”他不假思索就给你递过来了。这,才是生活,才是柴米油盐里淬炼出来的默契。
有时候,称呼还跟情绪有关。心情好了,或者撒娇的时候,可能各种亲昵的称呼都冒出来了,什么“乖乖”、“心肝儿”都可能临时冒出来。但要是吵架了呢?嘿嘿,那就五花八门了,直接喊大名带姓那是轻的,更狠的可能直接变回“他”或者“那个死人!”了。等气消了,又变回“老汉儿”或者别的什么,这称呼的变化,简直就是家里情绪晴雨表的最佳体现。
还有一种称呼,我个人觉得特别有意思,就是带着点“损”或者“嫌弃”意味的称呼。比如有的老婆会喊自家男人“我家那个胖娃儿”(虽然他可能都四十岁了),或者“我家那个憨包”。听起像是在骂,但语气里常常是带着笑的,甚至有点 자랑 (炫耀) 的成分在里面。你想哈,当着朋友的面,说:“我家那个憨包,这点事都做不好。”朋友听了不会觉得你在真骂他,反而觉得你们两口子感情好,能这么开玩笑。这种“损”里的爱,只有真正亲近的人才懂。
所以,你看,简简单单一个“四川人怎么称呼老公”的问题,背后牵扯出多少东西?有传统的、有现代的,有亲昵的、有过日子的,有围绕孩子的、有属于两个人私密的。这些称呼,不是随便叫的,它们像一张张小小的标签,贴在四川人家的生活里,记录着岁月,记录着情感,记录着那些或平淡或热烈、或甜蜜或争吵的瞬间。每一个称呼背后,都有一个具体的人,一个具体的场景,一段具体的关系。它们让“老公”这个概念,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四川特有的那股子麻辣劲儿和巴适劲儿。
没有哪个称呼是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家、最适合当时情境的。有时候喊“娃儿他爸”是责任,有时候喊“老头儿”是相守,有时候喊“宝贝儿”是情趣,有时候喊“哎!”是默契。这些形形色色的称呼,组成了四川人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图景。下次你听到一个四川妹子喊自家男人奇奇怪怪的称呼,别笑哈,那可能就是她独有的表达爱的方式呢!这,就是四川人的“老公”称呼哲学,复杂得很,生动得很,有趣得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