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那些在网上敲敲打打、噼里啪啦发出去的文字,咱们到底该怎么叫它? 帖子怎么称呼 ,这问题,听着是不是有点愣?好像人人都懂,但真要掰扯掰扯,嘿,里头名堂还真不少,还挺有意思的。
以前那会儿,我是说特别以前,互联网刚兴起那会儿,拨号上网,“滴滴滴”响半天才能连上,上的多半是BBS,就是电子公告板。那时候,发上去的东西,大家清一色儿都叫 帖子 。发一篇长文叫 主帖 ,底下有人回复叫 回帖 ,一层一层叠起来,就叫 盖楼 。一个 帖子 就是一个话题,就是一个小小的世界,一群人就着这一个 帖子 ,能聊出天花乱坠,聊得昏天黑地。那时候的 帖子 啊,是有分量的,是有沉淀的。写 主帖 的人,得花心思,看 回帖 的人,也得花时间。
但现在呢?世界变化快得跟坐了火箭似的。互联网内容平台五花八门。你还在小红书里发个“ 帖子 ”吗?好像不怎么说了吧?那边流行叫“笔记”。发照片加文字,是笔记。发个心得体会,是笔记。总之,统称笔记。跟以前那个带着点儿木头架子、粗粝感的“ 帖子 ”比起来,“笔记”听着是不是轻盈多了?更私人,更像是随手记录,或者精心打扮后的分享。

再看知乎。虽然它的问答形式,一个问题下面跟着一串回答,在结构上,回答有点像早期论坛的 回帖 。但大家普遍说的是“回答问题”,或者“发个回答”。知乎还有“想法”功能,发个短句,发张图,那叫“发想法”。你看,同样是在网上发布内容,名称就岔开了。这可不是随便改的,它跟平台本身的定位、氛围、以及大家在使用它时的心态,都有关系。知乎更偏知识、经验分享,所以“回答”这个词,自带一股认真、求实的劲儿。
微博呢?更复杂了。你发一条微博,就叫“发微博”。那条内容本身呢?可以叫“微博”,也可以叫“博文”(尤其指长一点的)。但基本没人会在微博里说“我发了个 帖子 ”。“ 帖子 ”这词儿,在微博的语境下,显得有点过时,或者说,不搭调。微博是碎片化、即时性的,热点新闻、突发感想、个人生活片段……哗啦啦就过去了。它不像论坛的 帖子 ,往往有个明确的主题,等着大家围绕它展开讨论。微博更像是一个广播站,你把东西扔出去,有人听到就听到,没听到,很快就被下一条冲走了。那种围绕一个 帖子 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感觉,微博上是比较少的,除非是某个话题下的连续互动,但那也不太用“ 帖子” 来笼统概括。
所以, 帖子怎么称呼 ?还真得看你在哪个山头,说什么话。在天涯社区,那绝对是 帖子 ,铁打的。在豆瓣小组里发个东西,大家也习惯叫 帖子 。毕竟豆瓣小组跟早期的论坛形式还是很接近的。在某些垂直类的论坛,比如游戏论坛、硬件论坛、或者一些爱好者的社区,那也还是以 帖子 为主要单位。但换个地方,就得换个叫法。去B站发个动态,叫动态;去抖音发个视频,叫视频;去朋友圈发个东西,那叫发朋友圈,内容本身可能就叫“一条朋友圈”。
我觉得,叫什么,有时候也反映了互联网内容形态的变迁,以及我们自己在网络世界里扮演的角色。以前在论坛,大家相对平等,一个 帖子 就是个发言的机会,人人都可以 回帖 。那种感觉,有点像在社区布告栏贴张纸,或者在街角的大榕树下摆个龙门阵。现在的很多平台,内容创作者和普通用户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或者出现了更明显的层级。你发个笔记,可能是在打造个人IP;你发个回答,可能是在输出专业形象;你发个朋友圈,那纯粹就是跟熟人唠嗑。这些行为对应的“内容单元”,自然也就不止“ 帖子 ”这一种古老的叫法了。
而且,称呼的差异,还体现在动词上。我们说“发 帖子 ”,听着多朴实,多直接。像农民伯伯在地里撒种子。但发微博叫“发博”或者“发微博”;发公众号文章叫“推文”或者“发文”;发抖音叫“发视频”;发小红书叫“发笔记”。每一个动词,是不是都带着一点平台特有的气质?“推文”听着多像编辑在背后使劲儿往前推;“发笔记”听着多像小女生碎碎念;“发视频”强调的是视觉冲击。只有“发 帖子 ”,感觉还是保留了那份儿原始的、不加修饰的“贴出去”的意味。
所以你看,绕了这么大一圈,回到“ 帖子怎么称呼 ”这个原点,它真的不是一个能用一句话概括的问题。它像是个活化石,在某些地方依然被坚定地使用着,在另一些地方,则被更时髦、更贴合新环境的词汇取代了。那些我们曾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 主帖 啊、 回帖 啊、 盖楼 啊,依然是很多老网民心里的专属词汇。在他们脑海里,说起 帖子 ,浮现的就是那个蓝底白字的界面,那个热闹又有点鱼龙混杂的论坛。
而对于现在的很多年轻网友来说,他们可能压根儿没上过BBS,没在天涯 盖过楼 。他们接触到的第一个发布内容的平台,可能是朋友圈,是QQ空间,是微博,是抖音,是小红书。他们习惯的称呼,自然是那些平台里通行的说法。对他们来说,“ 帖子 ”可能只是个模糊的概念,或者特指某些特定社区里的内容。
这就像语言一样,是活的,在不断演变。 帖子怎么称呼 ,取决于时代,取决于平台,取决于使用者所属的那个小圈子。它是一个称谓,也是一种文化符号,标记着互联网不同发展阶段的印记。下次你在网上冲浪,看到有人说“发了个 帖子 ”,你可以猜猜他可能在哪儿晃悠;看到有人说“发了个笔记”,你也大概知道他是在哪个平台分享生活。这些称呼里的微小差异,串联起来,不就是我们跌跌撞撞、五彩斑斓的互联网生活史吗?它们是那些承载着我们喜怒哀乐、信息知识、奇思妙想的线上碎片,不管叫什么,它们构成了我们数字世界的记忆和连接。是那些飘忽不定的、有时候又无比真实的“ 帖子 们”,以及它们的无数个变体。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