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么称呼”的困惑:定义生命中最初与唯一的印记

你有没有那种感觉?就是人生里,总会遇上那么个“一”。可能是第一束让你心甘情愿掏腰包的阳光,照得心尖儿发烫;可能是第一次尝到的味道,从此舌尖上有了回不去的故乡;更可能,是某一个人,某个瞬间,某个念头,它就像一根钉子,咚地一声,直接凿进了你的生命里,从此,一切都不一样了。它就是那个“一”,那个起点,那个独一份儿。

可是,你回头看,想跟人形容,想自己理清,想给它个名字,却发现,真他妈难!这“ 一怎么称呼 ”的问题,简直是生命中一个隐秘的、时不时跳出来绊你一跤的坎儿。

比如,说人吧。哎呀,第一个让你懂得什么叫心跳加速的人?朋友?恋人?红颜?知己?这些词儿,听着都差点儿意思。朋友太轻,恋人又可能还没到那一步,或者早就过去了。红颜?知己?有时候又觉得那些定义太固定,框不住那种流动着的、变化着的、只属于你们彼此之间的磁场。那种感觉,就是——她来了,或者他来了,然后世界突然有了色彩。是第一个让你觉得“哦,原来生活可以这样”的人。 一怎么称呼 这样的人?用现成的标签,总觉得委屈了那份独特性,那份不可复制的相遇。用一个词,怎么可能概括得了目光交汇时空气里细微的火花,怎么可能捕捉住那些没有说出口却心照不宣的默契,怎么可能承载住之后所有辗转反侧、午夜梦回的波澜?太难了。

“一怎么称呼”的困惑:定义生命中最初与唯一的印记

再比如,第一次离家。那感觉,哎哟,真是五味杂陈。自由?孤独?兴奋?害怕?都是,也都不是。是第一次完全由自己决定三餐吃什么,衣服洗不洗,灯开到几点。是第一次夜里听到陌生的虫鸣声,才发现原来家里的安静是那么独特。那个时刻,那个状态,那个“一”,那个第一次完全独立的自己,该 怎么称呼 ?一个阶段?一段经历?一个成人礼?总觉得这些词都太平了,没有温度,没有味道。记不清是哪一天了,只记得把最后一个箱子推进狭小的出租屋,关上门,那一刻扑面而来的、又冷又新鲜的空气。嗯,就是那种感觉。

还有,第一次真正懂得某个道理。不是书上写的,不是别人告诉的,而是突然在某个瞬间,就像一道闪电劈开混沌,你彻彻底底地理解了,它跟你的生命连接起来了。也许是在经历了一场失败后,看着镜子里狼狈的自己,突然明白了坚持的另一层含义;也许是在一次争吵后,听到对方哽咽的声音,突然懂得了沟通不仅仅是说理,更是看见对方的脆弱。那个瞬间,那个“一”,那个开悟的点,又该 怎么称呼 ?一个顿悟?一个转折?一次成长?这些词儿,是不是太笼统了点?那个感觉,更像是脑子里有什么东西“咔哒”一声对上了,然后,世界在眼前展开了完全不同的图景。那个“咔哒”声, 怎么称呼 它?

你看,“ 一怎么称呼 ”这个事儿,它不是在问一个简单的命名问题,它背后藏着的是对“独特”、“唯一”、“起点”、“本质”的追问。我们习惯了分类、归纳、贴标签,好像给万事万物都安上一个名字,心里就踏实了,世界就清晰了。但这世界上偏偏有些东西,它是浑然一体的,它是流动变化的,它是独一无二的“一”,你用任何现成的、已经被无数次使用的词语去框它,去定义它,都觉得像是在用一把钝刀切割一块上好的玉,切下来的每一块儿都不是原有的样子,每一刀都心疼。

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根本就不需要一个标准的称呼?是不是有些“一”,它就应该留在心底,作为一个只有你自己懂得的符号,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许它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一种状态,一种持续的影响。它不是被“称呼”的,而是被“体验”和“铭记”的。比如那个第一次让你心动的TA,你不需要给这段关系一个社会认可的称谓,你知道每次想起时心口泛起的涟漪是真实的就够了。那个第一次独立的瞬间,你不需要说这是“独立成人”,你知道当时手心里冒的汗和心底涌起的勇气是真实的就够了。那个第一次顿悟的时刻,你不需要把它写进人生履历,你知道它从此改变了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就够了。

也许,“ 一怎么称呼 ”最好的答案就是——不 称呼 。或者说,用一种只有你自己懂的方式去感受它,去记住它。它不是一个可以被轻易放进语言盒子里的东西。它更像是一种气息,一种味道,一种光线,你闻得到,尝得到,感觉得到,但要用语言去精确描绘,去给它一个所有人都明白的名字,太难了。

这种“难以命名”的状态,反过来也印证了那个“一”的独特和重要。如果它能被轻易地归入某个类别,轻易地用一个词概括,那它也就失去了作为“一”的特别意义。它正是因为它无法被完全定义,无法被标准 称呼 ,才显得那样珍贵,那样独一无二。

所以,下次当你遇到那个让你觉得“这就是了!”的“一”时,别急着给它找个名字。先好好感受它。让它在你心里生根发芽。至于 一怎么称呼 ?或许时间会给你一个只属于你的答案,或许根本就没有答案。而这没有答案本身,也许就是对那个“一”最好的尊重吧。它就那样存在着,独特着,影响着你。够了。真的,就够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