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那个…”,这三个字是不是听起来特别耳熟?每次想打招呼,却又不知道 说怎么称呼 对方的时候,是不是特别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别怕,谁还没尴尬过呢?今天咱就来聊聊这让人头疼的称谓问题,保证看完之后,让你在各种场合都能游刃有余,再也不怕叫错人啦!
先说说职场吧,这可是个雷区。你想啊,刚入职的时候,面对一堆新同事,谁是谁都分不清,更别提职位高低了。最保险的办法,当然是请教前辈或者直接看工牌。但问题来了,有些公司的工牌…简直就是艺术品,字小的跟蚂蚁似的,凑近了看还怕被人当成变态。
所以,我总结了一个万能公式: “职务 + 姓名/职称” 。比如,你是新来的实习生,就可以称呼对方为“王经理”、“李主管”、“张老师”等等。实在搞不清楚职务,就直接叫“X工”,虽然有点儿土,但总比叫错强吧?而且,记住一点,宁可叫高了,也别叫低了。把人家科长叫成“小王”,那可就等着穿小鞋吧。当然,如果对方主动说“叫我XX就行”,那就另当别论了,毕竟职场社交,最重要的是察言观色嘛。

再来说说社交场合,朋友的朋友,同学的同学,七大姑八大姨……天哪,想想就头大!这种情况下,最怕的就是认错人,叫错辈分。我曾经参加一个婚礼,愣是把新娘的舅舅叫成了“叔叔”,当时那个场面,简直尴尬到我恨不得立刻消失。
所以,我的经验是: 先观察,后开口,实在不行就装傻! 先观察一下对方的年龄、衣着、言谈举止,大概判断一下身份。如果实在没把握,就先从旁敲侧击开始,比如:“您是XX的朋友吧?”,或者“您是XX的亲戚吗?”。如果实在不行,就用一句万能的“您好”代替所有称谓。要知道,有时候,装傻也是一种智慧。当然,如果是长辈,那可得注意了,宁可叫老点,也别叫年轻了。毕竟,谁不喜欢被夸年轻呢?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面对一些特殊职业的人,比如医生、老师、律师等等。这种时候,最好还是 用职称来称呼 。比如“李医生”、“王老师”、“张律师”,显得专业又尊重。当然,如果对方主动说“叫我XX就好”,那也OK。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我大学时候的一件糗事。当时,我们班来了一位新来的辅导员,是个年轻漂亮的女老师。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想的,脱口而出:“阿姨好!”。当时,那位辅导员的脸色,简直可以用“晴转多云”来形容。从那以后,我每次见到她都绕道走,生怕她记得我这个“罪魁祸首”。所以,血泪教训告诉我, 称谓这种事情,一定要慎之又慎!
对了,还有一种情况也很常见,就是面对一些不太熟悉,但又需要经常打交道的人,比如快递员、外卖小哥等等。这种时候,用 “师傅” 来称呼,绝对不会出错。既显得亲切,又表示尊重。而且,我相信,没有哪个快递员或者外卖小哥会不喜欢被叫“师傅”的。
当然,称谓这种事情,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关系的深入,称谓也可以随之改变。比如,刚认识的时候,你可以称呼对方为“王经理”,但如果你们成了好朋友,就可以直接叫“老王”了。这种转变,代表着关系的亲密和信任。
不过,有些称谓,还是最好不要随便用。比如“亲爱的”、“宝贝”、“honey”等等,除非是情侣或者夫妻之间,否则很容易引起误会。尤其是对异性使用这些称谓,更要慎之又慎。要知道,有时候,一句不恰当的称谓,可能会毁掉一段友谊,甚至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总结一下, 说怎么称呼 ,其实是一门大学问。它涉及到社交礼仪、职场规则、人际关系等等。想要在各种场合都能游刃有余,就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称谓技巧,并且学会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记住,称谓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呼,更是一种尊重、一种礼貌、一种态度。
最后,我想说, “称谓”这件事,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在于你的态度和用心。 只要你用心去对待每一个人,用真诚去交流,即使偶尔叫错称谓,对方也会理解的。毕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重要的是真心和尊重,不是吗?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