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 年代怎么称呼 ?听着挺简单一事儿,不就那十年十年吗?可仔细一琢磨,哎哟喂,里面门道儿还真不少,而且咱们日常说话跟教科书里讲的,还真有点不一样,常常就这么稀里糊涂地用着。
最直接、最标准的叫法,就像教科书里写的那样。比如1980年到1989年,我们叫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或者更简洁点儿,直接说 八十年代 。1990到1999,就是 九十年代 。以此类推,2000到2009年,是 二十一世纪零零年代 ,或者 零零年代 ;2010到2019年,是 二十一世纪一零年代 ,或者 一零年代 ;现在咱们脚下踩着的2020到2029年,那就是 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 ,简称 二十年代 。你看,这个规律性还是很强的,就是哪个世纪,然后是哪个十。往前倒也是一样,1890年到1899年,那就是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 。这个,算是 年代怎么称呼 的“官方”版本吧,写文章、讲历史用这个准没错。
可是啊,咱们老百姓嘴里溜的,尤其在聊起人、聊起群体的时候,完全是另一套体系,而且这套体系影响力巨大。我们不说你是“出生在九十年代的人”,我们说你是“ 九零后 ”!这简直成了划分人群最普遍、最有标志性的方式之一了。 八零后 、 九零后 、 零零后 、 一零后 ,甚至现在开始冒头的“ 二零后 ”。这里的“后”,指的是出生在某个 年代 “之后”——其实更准确是出生在某个 年代 里,就像 九零后 是指出生在1990-1999年的人。

你看,这就有意思了。当我们说“ 八十年代 ”的时候,我们更多是在谈论那个时间段本身,那个时间段里发生的事儿,流行的东西,社会的气氛。比如“ 八十年代 的流行歌曲”,说的是那个时候的歌。但当我们说“ 八零后 ”的时候,我们谈的是那批人,他们的集体记忆,他们的成长经历,他们的性格特点。虽然这两者是紧密相关的,一个时间段孕育了那个时间段里出生的人,但指代对象是不同的。搞清楚 年代怎么称呼 里的这种细微差别,挺重要的,不然容易鸡同鸭鸭讲。
我觉得这种用“后”来称呼出生群体的习惯,特别生动,也特别有我们中国的特色。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标签,更像是一种文化印记,一种身份认同。 八零后 是被教育体制深刻影响的一代,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巨大变迁; 九零后 是互联网原住民的早期试验品,个性更强,信息获取方式更野; 零零后 呢,那真是含着智能手机出生的,他们的世界观、社交方式跟前面几代完全不一样。用一个简单的“后”字,就把一代人的底色给概括了,你说神不神奇?所以,虽然标准称谓是“ 九十年代 ”,但说到人,大家更习惯也更能接受“ 九零后 ”。
话说回来,用标准方式称呼 年代 ,有时候也挺微妙的。比如“ 零零年代 ”,就是2000年到2009年,听起来还挺顺口的,可能因为跨了千禧年,有种特别的仪式感。但到“ 一零年代 ”(2010-2019),嘿,这个叫法就感觉没那么深入人心,或者说,没那么常用了。大家提到那十年,可能更习惯说“前几年”,或者提具体年份,比如“2012年那会儿”,“2015年左右”。感觉“ 一零年代 ”这个词,在日常对话中还是有点“生分”,不如“ 九十年代 ”或者“ 零零年代 ”那么自然。或许是因为离得太近,还没完全沉淀出它独特的、能让大家一听就有共鸣的“味道”吧?
而我们现在身处的“ 二十年代 ”(2020-2029),也是一样。新闻里,报告里,开始频繁使用“ 二十年代 ”这个词了。但我们普通人说起最近的事儿,还是习惯说“疫情这三年”、“今年”、“去年”。感觉 二十年代 这个标签,还没完全“贴合”到我们的日常感受上。我们还在塑造它,还在经历它。它的独特气质、它会留下什么印记,或许得等这十年过去了,回过头看,才会看得更清楚,叫起来才更有感觉。
所以,要问 年代怎么称呼 ,你得看语境。如果你是严谨地谈论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段,用“ 八十年代 ”、“ 九十年代 ”、“ 零零年代 ”、“ 一零年代 ”、“ 二十年代 ”这个体系,前面按需加上“ 二十世纪 ”或“ 二十一世纪 ”,这是最规范的。但如果你是想聊聊某一个年龄群体的人,他们的特点、他们的经历,那“ 九零后 ”、“ 零零后 ”这种说法,简直是绝配,既方便又传神。
对我来说, 年代 的称呼不仅仅是几个字、几个数字的组合。它背后是一整套社会变迁的缩影,是一代人的成长足迹。每一个 年代 的叫法,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一扇记忆的门,里面是那个时期的阳光雨露,是那时的风土人情。从 八十年代 的朴素与憧憬,到 九十年代 的闯劲与多元,再到 零零年代 的科技爆炸与文化冲击,以及 一零年代 的移动互联与消费升级,直到我们正在呼吸的 二十年代 ,充满了不确定但也充满新可能。讨论 年代怎么称呼 ,其实是在讨论我们自己,我们的过去,我们的现在,还有我们正走向的未来。这些称呼,让模糊的时间变得具体,让抽象的历史有了温度。挺有意思的,你说是不是?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