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 隐居 ,你脑子里第一个画面是什么?是深山老林里那间摇摇欲坠的茅屋?是竹林深处抚琴的白发老者?还是灯火阑珊处,独坐窗边,只看月亮的那个人?我们总喜欢给一切事物一个 称呼 ,一个名字,仿佛贴上个 标签 ,心里就有了数。可对于那些选择避开尘嚣、藏起自己的人,我们该怎么称呼他们呢? 隐居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本身,就挺有意思的,藏着我们对外面的世界,对里头的人,好奇又带着点距离的心思。
其实啊,这 称谓 的事儿,古往今来就没个定数,得看谁在叫,在哪儿叫,更得看那位“隐”着的人,他到底是个什么状态,图个啥。
最响当当的,怕就是那个 “隐士” 了。这词儿一出来,一股子清高气、历史感就扑面而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跑去种地,那叫隐士。但他的“隐”,不是彻底消失,是身体归田园,心里还装着事儿,装着那个他看不惯又改变不了的官场。他的《归去来兮辞》,字字珠玑,是隐士的宣言。姜子牙渭水垂钓,等的是周文王,那算是“半隐”?或者说,是主动 避世 ,但心有丘壑,藏而不露,等待时机。这类人,他们的“隐”,往往带有一种姿态,一种对世俗的不妥协,甚至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叫他们 隐士 ,我们是带着敬意的,敬他们的骨气,敬他们的选择。有时候也叫他们 “高人” ,尤其当他们表现出非凡的智慧、技艺或者对人生透彻的理解时。这“高”,不光是地位高,更多的是境界高、心性高。

还有一类, “处士” 。这词儿听着没“隐士”那么有故事感,但也很古典。主要是指那些有才能的读书人,但就是不出来做官,选择 独善其身 。像《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出山前,人称“卧龙先生”,也就是 处士 。他们不是不能入世,而是不愿入世,或者在等那个值得他们入世的机会。这种 称谓 ,更多的是从社会、从官方的角度去看他们——“嘿,有这么个人才,可惜啊,不出来。”带着点可惜,也有点无奈。
再往宗教里说,佛道两家都有自己的 隐修 传统。佛教里可能叫 “居士” ,当然居士在家修行不一定算严格意义上的 隐居 ,但那种离群索居、潜心修行的,也可以归入这一类。道家就更多了,山里道长、茅山道士(这个有点演义成分哈),或者仅仅是某个深山里不问世事修道的,你可以笼统地叫他们 “修道者” ,或者更具体地,如果知道他们身份,可能直接称 法师 、 道长 等等。他们的“隐”,动机和目标可能更纯粹,为了开悟,为了长生,为了与道合真,是一种内在的追求,外在的表现就是 避世 。
那有没有更接地气的叫法呢?有啊!在一些地方,如果知道有这么个人,独自住在偏远的地方,少与人来往,可能就直接叫 “独居者” ,或者带点神秘色彩的 “山里人” , “野人” (这个词儿容易误解哈), “老修行” 。这些 称呼 ,往往不带那么强的文化或哲学意味,更多的是基于地理位置和生活状态的描述,可能还有一点点乡野之间的议论和好奇。
好,那是古人。那我们现在呢?这个时代,“隐”这个字,变得有点拧巴。城市里楼挨楼,人挤人,信息像潮水一样把你往里卷,想 隐居 ,谈何容易?你说你搬到郊区,租个小院,种点菜,谢绝不必要的应酬。这是不是 隐居 ?你可以说你是 “半隐” ,或者叫 “田园生活实践者” ?你的朋友们可能开玩笑叫你 “都市隐士” ,或者干脆是 “佛系青年” ?
你看, 称谓 这东西,开始跟着时代变了,跟着状态变了。现在很多所谓的 “隐居” ,不再是彻底消失,而是一种有选择性的、部分地 避世 。比如有人选择数字 隐居 ,切断网络,躲开社交媒体;有人在城市里给自己划出一块精神飞地,关起门来,不参与外面的喧嚣,但这身体还在都市的钢筋水泥里。这种,你怎么叫? “宅” ? “社恐” ?还是带点褒义的 “避世者” ?感觉都不太对味儿。
还有一种,挺有意思的,就是那种把 隐居 变成一种“生意”或者一种“表演”的。租个网红民宿,打扮得像个古代 隐士 ,拍拍照,发发朋友圈,再写点故作高深的文字。这种算 隐居 吗?我们心里都明白,这更多是一种消费,一种姿态。那叫什么? “网红隐士” ? “表演型避世者” ?这 称谓 里,就带着我们这些围观者的复杂情绪了,有看穿,有调侃,甚至有一点点不屑。这和真正 隐居 在深山老林里,连手机信号都没有的那种,能用一个 称谓 吗?显然不能。
所以, 隐居怎么称呼 ?答案是:没有标准答案。它取决于:1. 那位“隐”着的人 为什么 隐?是为了躲避,为了清修,为了思考,还是仅仅厌倦了?2. 他们 隐到什么程度 ?是完全断绝联系,还是保留了必要的社会接口?是身体上的 隐居 ,还是精神上的 隐居 ?3. 谁 在 称呼 ?是带着敬意的后人?是好奇的邻居?是过来寻求指点的访客?还是仅仅是一个试图分类和理解的旁观者?
当我想象一个真正选择 隐居 的人时,我觉得,他们可能根本不 在意 别人怎么 称呼 他们。甚至,不希望被 称呼 ,不希望被看见,被 标签化 。他们要的就是那个 “隐” 字,是藏起来,是消失在主流视野之外。一个名字,一个 称谓 ,反而可能打破那种宁静,那种不被打扰的状态。
或许,对于真正到达那种境界的 隐者 来说,最合适的 称呼 ,就是 “无名” 。或者,根本就不需要 称呼 。就像风吹过山林,水流过溪涧,它们就在那里,你感受得到,但你不会特意给“风”或“水流”以外的山林溪涧一个特殊的 称谓 。它们只是自然存在的一部分。
我们热衷于讨论 隐居怎么称呼 ,可能恰恰说明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在“显”的世界里,活在各种 称谓 、身份、 标签 构成的大网里。我们对那个跳出网外、活得不一样的人,感到好奇,想用我们熟悉的语言体系去定义他们,去给他们一个 称谓 ,一个框子。
但他们可能只是静静地,在那里。看日升月落,听虫鸣鸟叫。 称谓 ?那是什么?跟山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比起来,重要吗?
所以下次再琢磨 隐居怎么称呼 ,不妨先问问自己,你想象中的那个 隐者 ,他追求的是什么?他避开的又是什么?也许 称谓 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那份选择背后的心境。或者,干脆别去打扰,远远地,带着一份不打扰的敬意,看着那片宁静就好。如果非要有个词儿,也许在心里默念一句 “自在人” ,更贴切?谁知道呢。 称谓 这东西,有时挺多余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