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怎么称呼?避世清修者的不同称谓探究

说起 隐居 ,你脑子里第一个画面是什么?是深山老林里那间摇摇欲坠的茅屋?是竹林深处抚琴的白发老者?还是灯火阑珊处,独坐窗边,只看月亮的那个人?我们总喜欢给一切事物一个 称呼 ,一个名字,仿佛贴上个 标签 ,心里就有了数。可对于那些选择避开尘嚣、藏起自己的人,我们该怎么称呼他们呢? 隐居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本身,就挺有意思的,藏着我们对外面的世界,对里头的人,好奇又带着点距离的心思。

其实啊,这 称谓 的事儿,古往今来就没个定数,得看谁在叫,在哪儿叫,更得看那位“隐”着的人,他到底是个什么状态,图个啥。

最响当当的,怕就是那个 “隐士” 了。这词儿一出来,一股子清高气、历史感就扑面而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跑去种地,那叫隐士。但他的“隐”,不是彻底消失,是身体归田园,心里还装着事儿,装着那个他看不惯又改变不了的官场。他的《归去来兮辞》,字字珠玑,是隐士的宣言。姜子牙渭水垂钓,等的是周文王,那算是“半隐”?或者说,是主动 避世 ,但心有丘壑,藏而不露,等待时机。这类人,他们的“隐”,往往带有一种姿态,一种对世俗的不妥协,甚至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叫他们 隐士 ,我们是带着敬意的,敬他们的骨气,敬他们的选择。有时候也叫他们 “高人” ,尤其当他们表现出非凡的智慧、技艺或者对人生透彻的理解时。这“高”,不光是地位高,更多的是境界高、心性高。

隐居怎么称呼?避世清修者的不同称谓探究

还有一类, “处士” 。这词儿听着没“隐士”那么有故事感,但也很古典。主要是指那些有才能的读书人,但就是不出来做官,选择 独善其身 。像《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出山前,人称“卧龙先生”,也就是 处士 。他们不是不能入世,而是不愿入世,或者在等那个值得他们入世的机会。这种 称谓 ,更多的是从社会、从官方的角度去看他们——“嘿,有这么个人才,可惜啊,不出来。”带着点可惜,也有点无奈。

再往宗教里说,佛道两家都有自己的 隐修 传统。佛教里可能叫 “居士” ,当然居士在家修行不一定算严格意义上的 隐居 ,但那种离群索居、潜心修行的,也可以归入这一类。道家就更多了,山里道长、茅山道士(这个有点演义成分哈),或者仅仅是某个深山里不问世事修道的,你可以笼统地叫他们 “修道者” ,或者更具体地,如果知道他们身份,可能直接称 法师 道长 等等。他们的“隐”,动机和目标可能更纯粹,为了开悟,为了长生,为了与道合真,是一种内在的追求,外在的表现就是 避世

那有没有更接地气的叫法呢?有啊!在一些地方,如果知道有这么个人,独自住在偏远的地方,少与人来往,可能就直接叫 “独居者” ,或者带点神秘色彩的 “山里人” “野人” (这个词儿容易误解哈), “老修行” 。这些 称呼 ,往往不带那么强的文化或哲学意味,更多的是基于地理位置和生活状态的描述,可能还有一点点乡野之间的议论和好奇。

好,那是古人。那我们现在呢?这个时代,“隐”这个字,变得有点拧巴。城市里楼挨楼,人挤人,信息像潮水一样把你往里卷,想 隐居 ,谈何容易?你说你搬到郊区,租个小院,种点菜,谢绝不必要的应酬。这是不是 隐居 ?你可以说你是 “半隐” ,或者叫 “田园生活实践者” ?你的朋友们可能开玩笑叫你 “都市隐士” ,或者干脆是 “佛系青年”

你看, 称谓 这东西,开始跟着时代变了,跟着状态变了。现在很多所谓的 “隐居” ,不再是彻底消失,而是一种有选择性的、部分地 避世 。比如有人选择数字 隐居 ,切断网络,躲开社交媒体;有人在城市里给自己划出一块精神飞地,关起门来,不参与外面的喧嚣,但这身体还在都市的钢筋水泥里。这种,你怎么叫? “宅” “社恐” ?还是带点褒义的 “避世者” ?感觉都不太对味儿。

还有一种,挺有意思的,就是那种把 隐居 变成一种“生意”或者一种“表演”的。租个网红民宿,打扮得像个古代 隐士 ,拍拍照,发发朋友圈,再写点故作高深的文字。这种算 隐居 吗?我们心里都明白,这更多是一种消费,一种姿态。那叫什么? “网红隐士” “表演型避世者” ?这 称谓 里,就带着我们这些围观者的复杂情绪了,有看穿,有调侃,甚至有一点点不屑。这和真正 隐居 在深山老林里,连手机信号都没有的那种,能用一个 称谓 吗?显然不能。

所以, 隐居怎么称呼 ?答案是:没有标准答案。它取决于:1. 那位“隐”着的人 为什么 隐?是为了躲避,为了清修,为了思考,还是仅仅厌倦了?2. 他们 隐到什么程度 ?是完全断绝联系,还是保留了必要的社会接口?是身体上的 隐居 ,还是精神上的 隐居 ?3. 称呼 ?是带着敬意的后人?是好奇的邻居?是过来寻求指点的访客?还是仅仅是一个试图分类和理解的旁观者?

当我想象一个真正选择 隐居 的人时,我觉得,他们可能根本不 在意 别人怎么 称呼 他们。甚至,不希望被 称呼 ,不希望被看见,被 标签化 。他们要的就是那个 “隐” 字,是藏起来,是消失在主流视野之外。一个名字,一个 称谓 ,反而可能打破那种宁静,那种不被打扰的状态。

或许,对于真正到达那种境界的 隐者 来说,最合适的 称呼 ,就是 “无名” 。或者,根本就不需要 称呼 。就像风吹过山林,水流过溪涧,它们就在那里,你感受得到,但你不会特意给“风”或“水流”以外的山林溪涧一个特殊的 称谓 。它们只是自然存在的一部分。

我们热衷于讨论 隐居怎么称呼 ,可能恰恰说明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在“显”的世界里,活在各种 称谓 、身份、 标签 构成的大网里。我们对那个跳出网外、活得不一样的人,感到好奇,想用我们熟悉的语言体系去定义他们,去给他们一个 称谓 ,一个框子。

但他们可能只是静静地,在那里。看日升月落,听虫鸣鸟叫。 称谓 ?那是什么?跟山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比起来,重要吗?

所以下次再琢磨 隐居怎么称呼 ,不妨先问问自己,你想象中的那个 隐者 ,他追求的是什么?他避开的又是什么?也许 称谓 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那份选择背后的心境。或者,干脆别去打扰,远远地,带着一份不打扰的敬意,看着那片宁静就好。如果非要有个词儿,也许在心里默念一句 “自在人” ,更贴切?谁知道呢。 称谓 这东西,有时挺多余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