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怎么称呼?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小时候在老家竹林里疯跑的记忆。毛竹啊,每个地方,甚至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习惯的叫法。不单单只是一个名字,里面还藏着满满的人情味和地方特色呢。
最正儿八经的,当然是“ 毛竹 ”了。这是学名,书上都这么写,学术论文里也得这么用。但说实话,生活中谁没事儿老“毛竹”、“毛竹”的叫啊?太生分了。
在我的老家,靠近浙江安吉,漫山遍野都是毛竹。老人们管它叫“ 楠竹 ”。听起来是不是更有味道?“楠”字自带一种古朴、厚重的感觉,好像一下子就把毛竹的年份给说出来了。我小时候就觉得“楠竹”这个名字特别好听,比“毛竹”要亲切多了。

有时候,大人心情好,或者想逗我们玩,会故意把“楠竹”叫成“ 囡竹 ”。“囡”是吴语里小孩子的意思,这么一叫,感觉毛竹也变得可爱起来了,好像一个个穿着绿衣服的小娃娃,站在山坡上。
还有更接地气的叫法——“ 竹子 ”。这个叫法适用范围很广,不管是毛竹、雷竹、还是其他什么竹子,都可以统称为“竹子”。简单粗暴,但胜在实用。就像我们平时吃饭,不一定非要说“米饭”、“馒头”,直接说“吃饭”就得了。
不过,要是具体到用途,那叫法可就更多了。比如,用来盖房子的毛竹,我们会叫它“ 屋梁竹 ”;用来编竹篮的毛竹,我们会叫它“ 篾竹 ”;用来做竹筷子的毛竹,我们会叫它“ 筷子竹 ”。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叫法还带有一种象征意义。比如,在一些地方,人们会把挺拔的毛竹比作君子,称之为“ 君子竹 ”。取其正直、坚韧的含义。
还有些人,会根据毛竹的生长状态来称呼它。比如,刚长出来的小竹笋,我们会叫它“ 笋崽 ”,嫩嫩的,水灵灵的,炒着吃味道鲜美极了。而那些已经长成参天大树的毛竹,我们会叫它“ 老竹头 ”,经历过风吹雨打,显得更加苍劲有力。
其实,毛竹的称呼,不仅仅是一个名字,它还承载着人们对毛竹的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记忆。
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着爷爷上山砍毛竹。爷爷会告诉我,哪种毛竹适合做家具,哪种毛竹适合做农具,哪种毛竹适合做乐器。他还会告诉我,毛竹的生长习性,毛竹的用途,以及毛竹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那时候,我觉得毛竹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坚韧不拔,代表着生命力旺盛,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现在,虽然我已经离开了老家,来到了城市里生活,但我仍然记得那些关于毛竹的记忆。每当看到竹制的家具,或者听到竹笛的乐声,我都会想起老家的竹林,想起爷爷慈祥的笑容。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我“毛竹怎么称呼”的时候,我一定会告诉他,毛竹的称呼有很多种,但最重要的是,要用心去感受它,去体会它所蕴含的文化和情感。
毛竹它不单单只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寄托,一种生活记忆。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用途,不同的情感,赋予了它不同的称呼。而这些称呼,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