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以外,你被怎么称呼,道出了多少隐秘的你?

你有没有过那种瞬间,就因为一个 称谓 ,整个人的状态、心境、甚至周围的气场都变了?我肯定有。太多次了。

小时候,在家里,永远是那个叠字的昵称,奶奶声声唤的“囡囡”,带着一种无条件的、熨帖的 。哪怕淘气了,那声音里也只有无奈,没有真正的责备。走出门,在院子里,就成了“老X家的孙子/孙女”,带着一种地缘和家族的 标记 。上学了,“名字”成了第一要务,那是老师点名、同学认识你的 符号 。但很快,更私密的 昵称 就冒出来了,有的戏谑,有的亲昵,有的带着点儿恶作剧。这些昵称,有时比你的大名更能抓住你身上某个特质,好的坏的,都逃不过同学们的火眼金睛。那时候, 被怎么称呼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在那个小团体里的“人设”,是捣蛋鬼?是书呆子?是开心果?

工作以后, 称谓 的世界就更复杂了,简直是个江湖。刚进公司,大家客客气气喊你一声“小X”,带着点儿新人滤镜和距离感。做得久了,混熟了,可能是直呼其名,也可能是根据你的职位变成“X工”、“X经理”、“X总”。这个“总”字,有时像个沉甸甸的帽子,戴上了,说话都得注意分寸;有时又轻飘飘的,像个廉价的塑料玩具,谁都可以拿来开玩笑。最开始不适应,总觉得 被称呼 “总”的时候,自己还没够格,心虚。可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甚至,有时还会不自觉地,按照那个 称谓 所暗示的 身份 去行事,去思考。你看,一个 称呼 ,它不光是别人怎么叫你,它还在悄悄地重塑你,或者说,是提醒你,在某个场域里,你 扮演 的角色是什么。

名字以外,你被怎么称呼,道出了多少隐秘的你?

还有那些 非正式的称呼 ,比如在网上。你可能是某个论坛里的“楼主”,某个群里的“管理员”,某个游戏里的“大神”。这些 称谓 ,完全是你自己争取或经营来的,它们和你现实世界里的名字、职业、年龄可能都没半毛钱关系。在那些虚拟的空间里,你 被怎么称呼 ,是你另一种 存在方式 的证明。我认识一个朋友,现实里是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平淡无奇。但在一个垂直的兴趣社区里,他 被称作 “老师傅”,因为他在某个领域钻研极深,乐于助人。每次听他提起这个 称谓 ,他眼里都闪着光,那是现实生活很少能给他的 认可 满足感 。一个简单的“老师傅”,抵过现实里无数句平淡的“你好”。

亲密关系里的 称谓 更是个微妙的东西。“老公”、“老婆”,这些最普遍的,听着腻,有时又觉得踏实。但更妙的是那些只有你们才知道的 专属昵称 。一个听起来傻傻的字,或者一个毫无逻辑的发音,外人听了摸不着头脑,但你们一叫,就像启动了只有彼此才懂的密钥,瞬间拉近距离,充满 亲昵 爱意 。这些 称谓 ,没有社会赋予的重量,完全是你们俩用时间和感情慢慢填充进去的。它们脆弱又强大,只有在特定的 关系 里才能存活,也只有在这种 关系 里, 被这样称呼 ,你才觉得是真正的“你”。

然而,也有一些 称谓 ,让你 硌应 ,让你想逃。比如那种带着年龄 歧视 的:“哎,大姐”、“喂,小姑娘”。有时明明没那么老, 被称呼 “大姐”就觉得被按在了某个年龄层里,动弹不得。有时明明不小了, 被叫 “小姑娘”又觉得被看轻,不被尊重。还有一些 称谓 ,带着隐形的 冒犯 或者 评判 ,比如“那个谁谁谁”的不耐烦,或者某个带有地域 偏见 称谓 。这些时候, 被怎么称呼 ,不仅仅是耳朵听到的声音,更是一种被 定义 ,被 归类 的感受。你会本能地竖起刺,或者想解释,想挣脱那个标签。

甚至,有时 被怎么称呼 ,还牵扯到 权力 地位 。下属叫领导,用的是敬称;领导叫下属,可能就直呼其名,甚至用昵称。这里面的 称谓 差异,清清楚楚地划出了 界限 ,提醒着谁说了算,谁得听着。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比如医院,你 被称呼 “病人”,在法庭,你 被称呼 “被告”或“原告”。这些 称谓 剥去了你的社会 身份 和个人 色彩 ,只剩下你在当前情境下的 功能性定义 。那一刻,你只是那个等待被诊断的身体,或者那个需要被审判的案件参与者。这种 称谓 ,有时会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 无力感 非人化

当然,也有人,喜欢用各种方式 称呼 自己,或者希望 被怎么称呼 。年轻人喜欢给自己取各种酷炫的网名,或者在签名里写上“XX本X”。这是一种自我 宣告 ,一种“我就是这样”的 表态 。在越来越强调个体 身份 认同的今天,很多人会明确表示自己希望 被如何称呼 ,比如使用特定的代词,或者坚持某个特定的头衔。这是在主动 争取 自己应有的 尊重 认知 ,是在说:“请看到 真正的我 ,请按照我希望的方式来与我 互动 。”这不再是被动地接受 称谓 ,而是主动地参与到自己的 身份构建 中来。

所以你看, 被怎么称呼 ,从来就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学上的问题。它关乎 身份 ,关乎 关系 ,关乎 权力 ,关乎 情感 ,关乎一个人在不同 场域 中的 存在 感知 。一个 称谓 ,轻则拉近或疏远一段 关系 ,重则影响你的 自我认知 社会定位 。我们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情境下,切换着 被称呼 的方式,就像在人生的舞台上,根据不同的剧本更换 戏服 。有时 合身 ,有时 别扭 ,有时甚至感觉被那件 戏服 束缚住了。

我有时会想,如果抛开所有的 称谓 ,没有任何人知道我的名字、我的职业、我的 社会标签 ,只是一个纯粹的 个体 ,那我 被怎么称呼 才算是 真正的我 ?也许, 真正的称呼 ,不是别人嘴里喊出的任何一个词,而是那些只有 懂你的人 才能发出的,包含着理解、接纳和爱的那个 眼神 ,或者那个不言而喻的 微笑 。那时候,有没有 被称呼 ,似乎都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你 被看见 了, 被理解 了。

但话说回来,在尘世行走, 称谓 是必须的。它们是社会运转的 齿轮 ,是人际交往的 路标 。只是,下次当有人用某种方式 称呼 你时,不妨停下来感受一下,那个 称谓 带给你的 感觉 是什么?是温暖?是冰冷?是拉近?还是推远?它是不是准确地 定义 了你此刻的 身份 ?或者,它只是一个习惯性的 标签 ?每一个 称谓 背后,都有一个微小却复杂的 故事 ,关于发出它的人,关于接收它的你,以及你们之间,那看不见摸不着的 联系

被怎么称呼 ,是别人眼中的你,也是你心中, 希望成为的那个你 现实中的你 之间的 投影 折射 。仔细听听,世界是怎样 称呼 你的吧。那里面,藏着太多的 秘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