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朋友”二字,听着多朴实,多日常。可往回倒腾个几百年、几千年,那时候的人,是怎么叫自己的死党的?是直呼其名,还是有些更讲究、更走心的叫法?嘿,这可不是个小问题,里头藏着不少人情世故,还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味道。 古代朋友是怎么称呼的 ,这事儿,细琢磨起来,真挺有意思的。
咱们现在叫朋友,大多挺随意。熟了就直呼大名,再熟点就叫昵称,甚至给起个五花八门的绰号,带着点儿“不着调”的亲热。但在古代,尤其是在讲究礼仪、等级分明的社会里,这“称呼”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它能反映出你们俩的关系有多近,身份是不是对等,甚至你们俩是不是“一路人”。
你想象一下,春秋战国那会儿,百家争鸣,士人游走各国。 朋友 之间的称呼,有时候能体现出一种志同道合的尊重。比如管仲和鲍叔牙,“管鲍之交”流传千古,他们的称呼可能没那么固定,但那种“知我者,谓我心忧”的默契,比任何称呼都来得重。那时候的“ 朋友 ”,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联盟,一种价值观的认同。称呼或许只是“子”、“公”之类的尊称,但在这些尊称背后,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承诺。

到了秦汉,大一统了,规矩更多。 朋友 之间的称呼开始多样化。最普遍的,恐怕还是直呼其“ 名 ”或者“ 字 ”。古人成年后有字,名是自己长辈才能叫的,字是给同辈或晚辈叫的,表示尊重。所以,一个朋友要是能直呼你的字,说明关系已经相当不错,认可你是“成人”了。要是长辈叫你名,那更是一种亲昵和不分你我。比如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那是过命的交情,按理说他们年龄有差,但结拜后就以兄弟相称,这是一种超越了普通礼仪的自定义称谓,充满了江湖气和袍泽情。他们互称“大哥”、“二哥”、“三弟”,简单直接,热乎劲儿扑面而来。这“兄弟”二字,在他们嘴里,可比“朋友”重多了。
再往后,魏晋风度来了。这帮竹林七贤啊,放浪形骸,清谈玄学。他们的 朋友 圈子,讲究的是一个“ 心 ”字。惺惺相惜,高山流水。称呼?也许没那么死板了。他们更可能用一种略带雅号、或者干脆是表达情感的方式来称呼彼此。比如互相称呼对方的“ 号 ”,或者直接用一种带有个人色彩的词语来代指。那时候的 朋友 ,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伴侣,追求的是灵魂的契合。称呼或许是“ 道友 ”(指志同道合),或者是某些只有他们懂的梗。王羲之跟谢安是朋友,称呼可能就是直呼其名或字,但他们的交往方式,那种在山水间流连、在诗酒中唱和的状态,比任何称呼都更能说明他们的关系。
唐朝盛世,诗歌发达,文人墨客交游广阔。 朋友 之间的称呼,显得更加丰富多彩。除了直呼名、字、号,互相赠送诗文时,也会在称谓上做文章。比如“ 贤弟 ”、“ 兄台 ”、“ 足下 ”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客套但表达尊敬的称谓。但真正的好友,可能会有更亲切的叫法。比如李白和杜甫,这俩“ 朋友 ”的关系,被誉为“盛唐双子星”。李白写诗给杜甫,会说“飞文何洒落,翰墨妙入神”,称赞杜甫的才华。杜甫怀念李白,会说“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那种思念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的称呼,可能是“ 太白 ”、“ 子美 ”,但更重要的,是诗里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有时候,一个“君”字,一句“故人”,就包含了千言万语。想象一下,高适送别董大(董庭兰),那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里的“君”,是对朋友最深沉的祝福和认可。
宋朝的文人,生活气息更浓。苏轼跟黄庭坚是 朋友 ,互相打趣,甚至开点无伤大雅的玩笑。他们的称呼,除了字号,可能还有些私底下的外号或者谑称。比如苏轼有时候就称黄庭坚为“ 文杰 ”(黄庭坚的字是鲁直,文杰可能是私下里的雅称或戏称),充满了生活情趣。他们的 朋友 圈,更加日常化,吃饭喝酒,写诗填词,探讨人生。称呼也更接地气,没那么端着。欧阳修跟梅尧臣也是 朋友 ,互相切磋诗艺,欧阳修就称梅尧臣为“ 圣俞 ”(梅尧臣的字),带着一种晚辈对前辈的尊敬,但也非常亲切。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士人的交游也更偏向于同科、同乡、同年等关系。 朋友 之间的称呼,可能就更强调这些关联词。比如“ 同年兄 ”(指同一年考中进士的),“ 同窗 ”、“ 乡党 ”等等。这些称呼,既是一种身份的标识,也是一种亲近的方式。当然,私底下的亲密 朋友 ,依然会用字、号甚至昵称来称呼。比如《红楼梦》里,贾宝玉和薛蟠,一个叫“ 宝玉 ”,一个叫“ 蟠儿 ”,这就是非常亲近的叫法,带着点长辈对晚辈的溺爱,但他们是表兄弟,也是玩伴,关系也很特别。
总的来说, 古代朋友是怎么称呼的 ,这事儿真不是一概而论的。它取决于时代背景,取决于彼此的身份地位,更取决于他们关系的深浅和性质。有那种超越一切礼法的生死之交,用“ 兄弟 ”、“ 手足 ”相称;有那种精神契合的知音,用“ 道友 ”、“ 知己 ”来表明心迹;有那种互助互利的同僚,用“ 同年 ”、“ 同窗 ”来巩固关系;也有那种日常打趣、共享喜乐的伴侣,可能用字、用号,甚至用只有彼此懂的私下称谓。
有时候,称呼本身或许只是个形式,真正重要的,是称呼背后承载的情感和意义。 古代朋友 之间的那种相处方式,那种重情重义的做派,即使称谓不同,但那份真心实意,是共通的。他们会在你失意时送上温暖,在你得意时不改初心,在你需要时两肋插刀。这才是“ 朋友 ”二字最核心的内涵,也是穿越时空、永远不会改变的东西。
回过头看,咱们现代人叫朋友,虽然花样更多,但有时候是不是也缺了点儿古代那种仪式感和厚重感?一个简单的称呼,可能就浓缩了你们认识的过程、共同经历的故事、以及对彼此的期待。所以,下次你再叫朋友的时候,不妨想想,那个称呼,是不是真的表达出了你心里想说的呢?这“ 古代朋友是怎么称呼的 ”的话题,其实也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当下,别忘了给 朋友 那份应有的重视和真诚。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