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历史称谓:我们怎么称呼古代?文化语境深解读

说起来“古代”这个词,感觉轻飘飘的,又沉甸甸的。一说出口,脑子里立刻就冒出些模糊不清的画面:可能是一袭飘逸的长袍,可能是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也可能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但“古代”到底是个啥?我们 怎么称呼古代 ,背后藏着多少学问、多少无奈、多少其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约定俗成?

第一次认真琢磨这事儿,好像是上初中的时候吧。历史课本翻开,唰的一下,就蹦出来个“原始社会”,然后是“奴隶社会”,再然后是“封建社会”。老师说,这“封建社会”大致就是我们说的 古代 了。当时觉得挺顺理成章的,哦,原来 古代 就是那个样子,皇帝老子、三纲五常、耕读传家……一套打包好的印象。可再往深里看,不对劲啊。 古代 ,到底是从啥时候算起呢?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时候吗?还是更早,周朝分封诸侯,礼乐崩坏的春秋战国?抑或是遥远的夏商周,甚至连文字记载都模模糊糊的上古?

你看,光是起点,就够让人挠头的了。我们随口说一声“古代”,可能脑子里想的是唐诗宋词、四大发明,也可能是一纸空文、黎民涂炭。这词儿太笼统了,像个大口袋,啥都往里装。但真要跟人正儿八经地聊历史,这么说肯定不行。你跟研究商周青铜器的大拿说“你们研究的古代挺有趣的”,人家可能 politely 微笑,心里OS却是:这人连上古和古代都没分清。

探索历史称谓:我们怎么称呼古代?文化语境深解读

所以, 怎么称呼古代 ,这事儿远不止一个简单的词汇选择,它关乎你对历史的理解深度,关乎你想要表达的具体 历史 时期 ,更关乎隐藏在语言背后的 文化语境

最常见、也最粗犷的划分法,无非就是“ 古代 ”对“ 近代 ”对“ 现代 ”对“ 当代 ”。但这个划分,本身就是西方那一套历史观传进来的产物,用在咱们自己博大精深的 历史 上,总觉得有点削足适履。我们中国的历史脉络,有自己的逻辑和节奏。

比如,我们常说“ 上古 ”。 上古 是啥时候?通常是指夏商周,甚至更早到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那段 历史 ,文字资料少得可怜,考古发现倒是不少,很多事儿都笼罩着一层神话色彩。跟后来的 朝代 比,它太遥远、太神秘了。所以“ 上古 ”这个词,天然带着一股洪荒气息。

再往后是“ 中古 ”。这个概念在西方史学里是中世纪,在中国 历史 里,通常指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这段大分裂大融合的时期。你看,光是魏晋风度,就够人品味半天了,那是个礼崩乐坏又思想迸发的时代。紧接着是璀璨的大唐,万国来朝。这段 时期 跟前面的 上古 ,跟后面的宋元明清,气质完全不同。用一个“ 中古 ”来概括,似乎也只是一个方便的 称谓 ,真要深入,还得细说 朝代

然后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 古代 ”,大致从宋朝开始,到鸦片战争(1840年)为止。这段 时期 ,科举制度成熟,商品经济发展,士大夫文化昌盛,但也逐渐显露出封闭僵化的苗头。很多人一说 古代 ,脑子里浮现的画面,多半是这段 时期 的。比如看古装剧,演的多半是宋明清。

当然,这只是一个很粗略、很常见的划分。还有更细的,比如 先秦 (秦朝之前),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更严谨的 历史 研究,肯定是以 朝代 纪年来作为基本框架的。你研究汉代的漕运,你就说“汉代”,研究宋朝的词,你就说“宋朝”。直接说“古代”,可能就会让听者一头雾水,不知道你具体指哪个 时期

有时候, 怎么称呼古代 ,还取决于说话人的身份和 语境 。一个诗人可能会说“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里的“古人”和“古代”是泛指,带着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历史长河的沉思。一个考古学家可能说“我们最近在研究一个 上古 时期的遗址”,这里的“ 上古 ”就非常精确,指的是特定的时间范围。一个做文创产品的设计师可能会说“我们想复刻一些 古代 的饰品”,这里的“ 古代 ”可能更多是指明清那种比较大众熟悉的风格。

是不是觉得有点晕?哈哈,这恰恰说明 称呼 这件事儿,没那么简单。同一个词儿,搁在不同地方,意思、分量、甚至情感色彩都不一样。

我想,我们之所以 怎么称呼古代 会用到这么多词,这么费劲,其实是因为 古代 离我们太远了,但它的影响又无处不在。它像一个巨大的、层层叠叠的背景板,衬托着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试图用各种 称谓 去框定它,去理解它,去拉近和它的距离。

有时候,觉得用“ 那个时候 ”来指代,反而更有人情味儿。比如,“ 那个时候 的人,日子过得跟我们真不一样”。或者“ 老早以前 ”,这听起来更像是奶奶辈会用的词,带着亲切和模糊的回忆。这些非正式的 称谓 ,虽然不严谨,但在日常交流中,却能准确地传达出一种“不是现在”的概念,而且带有说话人的情感温度。

再比如,“ 前朝 ”或“ 故国 ”。这两个词,就带着一种兴亡的悲凉感,仿佛能看到历史的背影渐行渐远。用这样的词,是在 称呼 古代 ,但不仅仅是 称呼 一个时间段,而是在缅怀一种消逝的存在。

所以, 怎么称呼古代 ?其实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这取决于你想要达到什么样的交流目的,你说话的 语境 是什么,以及你对那段 历史 了解有多深。

如果你只是泛泛而谈,随便说说,那么“ 古代 ”、“ 老早以前 ”、“ 以前 ”都行,大家心领神会。

如果你在讨论某个具体的文化现象、社会制度、或者 历史 事件,最好精确到 朝代 或者 时期 。比如,“汉代的丝绸之路”、“唐朝的对外交流”、“宋代的商品经济”、“明清的科举制度”。这样才能避免误解,让交流更有效。

如果你是在进行学术研究,那更得严谨,遵循史学界的划分标准,用专业的 历史 时期 称谓 上古 中古 近古 ,或者更细致的 朝代 划分。

当然,我们 称呼 古代 ,也不仅仅是为了严谨或方便。很多时候,是在表达一种态度。用“ 上古 ”可能带有敬畏,用“大唐”可能带有自豪,用“晚清”可能可能带有沉重。语言是有力量的,我们选择怎样的词语去描述过去,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们自己对过去的认知和情感。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我们 怎么称呼古代 这个问题,就像是在给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老朋友起名字。你可能有很多种叫法,每个叫法都带着不同的情绪和回忆。你可以叫他大名,正式而严肃;你可以叫他小名,亲切而随意;你甚至可以用一个绰号,只有你们彼此懂。但不管用哪种 称谓 ,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更顺畅地沟通,更深入地了解,为了让这份跨越时空的“关系”更加真实、有温度。

所以,下次再听到或说到“ 古代 ”这个词,不妨多想一层:我到底指的是哪个 时期 ?我想表达的是一种泛泛的概念,还是具体的 历史 事件?我用这个词,是仅仅为了指代时间,还是想传达某种情感?这样的思考,不仅能让我们的表达更精准,也能让我们对 历史 ,对时间,对文化,有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毕竟, 历史 不是躺在书本里的死知识,它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影响着我们今天的活水源头。 怎么称呼 它,就是我们 怎么 去理解和感受这个源头的方式之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