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 康震 ,你脑海里是不是立刻浮现出那个身影?那个在 百家讲坛 上,或是在 中国诗词大会 的舞台上,声情并茂、妙语连珠地解读古诗词的学者?他可不是那种坐在那里照本宣科的教授,他讲诗词,是带着感情,带着画面的,仿佛能把那些久远的人物和情景拉到你眼前。所以,面对这样一个公众人物,一个学识渊博又深入人心的老师,我们平时 怎么称呼 他,还真有点讲究,又不那么讲究。
最普遍、最常见、也最稳妥的称呼,毫无疑问,就是“ 康老师 ”。这个“老师”的分量啊,在中国文化里那可是沉甸甸的。它不仅仅是称呼一个教书匠,更是对一个人学问、人品以及他所从事的传道授业解惑事业的尊重。尤其像康震老师这样,通过媒体把深奥的古典文化普及给大众,让无数人重新拾起对诗词的热爱,唤醒那些沉睡在我们基因里的文化记忆,称他一声“ 康老师 ”,那是发自肺腑的敬意。你看,在电视节目里,主持人、嘉宾,甚至很多时候,来参加节目的选手,脱口而出的都是“ 康老师 ”。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尊重,也是最保险不会出错的方式。无论是你在公开场合遇见他,还是发邮件、写信(现在写信的少了,但意思一样),用这个称呼,总是恰到好处。
那么,“ 康教授 ”呢?当然也可以。康震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他实际的学术头衔来说,称呼“ 康教授 ”完全没有问题,而且非常准确。在学术圈子里,或者你在北师大校园里遇到他(想象一下那个画面,是不是有点激动?),或者你在参加一个比较正式的学术会议,那里他不是作为电视明星,而是作为一位资深的古典文学学者出现,“ 康教授 ”这个称呼就显得更正式,也更符合他的学术身份。有时候,你可能会看到新闻报道或者比较严谨的介绍文章里,会写“康震教授”,这都很规范。但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他面向大众的场合,“ 康老师 ”的亲切感和普及度,好像要更高一些。

有没有人会直呼其名,“ 康震 ”呢?嗯,我觉得吧,这得看关系有多铁了。如果是认识很久、私交甚笃的老朋友、老同事,大家彼此不分你我,那直呼其名倒也自然。但对于我们这些普罗大众,通过荧幕认识他的人来说,直接叫“ 康震 ”就显得太不礼貌了,甚至有点冒犯。想象一下,你在一个公共场合,大声喊一声“康震!”,是不是听着就很别扭?总感觉缺了点什么,缺了那份应有的尊重和距离感。毕竟,他在很多人心里,是那个引领我们走进诗词殿堂的“ 老师 ”或“ 教授 ”,而不是一个可以随便叫名字的哥们儿。
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称呼,比如粉丝爱屋及乌,可能会用一些昵称或者带有情感色彩的称谓。但这主要在私下交流或者粉丝群体内部,公开场合肯定不合适。比如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康震老师讲的《水浒传》,她私底下跟我们聊起的时候,开玩笑说“那个讲水浒的康震呀,真是个妙人!”但她自己也知道,这话只能在熟人面前说,当着康震老师本人或者其他不认识的人,肯定还是得叫 康老师 。
其实,称呼这回事儿,说白了,核心在于一个“敬”字。你对一个人的学问、人品、贡献抱有敬意,自然而然就会选择一个恰当的称呼。对于 康震 老师这样一位优秀的学者和文化传播者,无论你是叫他“ 康老师 ”,还是“ 康教授 ”,只要你的出发点是尊重,我觉得他大概都能感受到这份善意。毕竟,比起叫什么,你从他那里学到了什么,有没有因为他而爱上诗词、爱上传统文化,这可能更重要吧。
不过,要我说,绝大多数时候,“ 康老师 ”就是万能公式。它包含了尊敬,又带着一份亲切,不像“ 康教授 ”那样可能显得有点距离感。就像你跟一位很受尊敬、教过你的高中老师,即使他后来成了大学教授,你可能还是习惯叫他“ X老师 ”,那种感觉是不是有点像?所以,如果下次你在某个场合,真的有幸遇见 康震 老师本人,或者在电视上跟朋友聊起他,记住,“ 康老师 ”绝对是你不会错的选择。当然,如果你是他的学生,或者在北师大文学院,那“ 康教授 ”也是非常标准的用法。总而言之,因地制宜,但尊重是前提,而“ 康老师 ”,则是他留给公众最亲切、最深入人心的形象标签之一。这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承载着无数观众和读者对他学识和魅力的认可。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