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这个行业,说实话,是个微妙的存在。孩子是核心,但和家长打交道,那可是门大学问。尤其第一次上门,或者平时沟通, 怎么称呼家长 ,这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直接决定了你给人的第一印象,以及后续合作是否顺利。
我做家教也有些年头了,踩过的坑也算不少。一开始,我也觉得,不就叫个叔叔阿姨吗?结果呢,碰过钉子才知道,这事儿真没那么简单。
先说说最常见的几种情况。

如果家长年纪看起来比较年轻,或者你无法准确判断他们的年龄,那么最稳妥的办法就是称呼“ 叔叔 ”、“ 阿姨 ”。这绝对不会出错,至少不会冒犯到别人。别自作聪明,觉得人家年轻就喊“哥哥”、“姐姐”,万一人家孩子都上高中了,你这一声“姐姐”,那可就尴尬了!
当然,前提是你的普通话要标准。南方口音的“阿姨”,有时候听起来……你懂的。所以,练好普通话,也是家教的基本功啊!
如果已经明确知道家长的姓氏,比如是通过朋友介绍,或者家长在微信上已经告知,那么称呼“ X老师 ”、“ X先生 ”、“ X女士 ”,这是最正式、最专业的称谓。尤其是在第一次见面,或者比较正式的场合,比如和家长讨论孩子的学习计划,这种称呼能体现你的尊重和专业性。
我有个朋友,做高端家教的,专门辅导国际学校的学生。他每次和家长沟通,都是“李先生”、“王女士”的叫着,那个范儿,一下子就出来了。
但是,要注意一点,如果家长明确表示不喜欢这种称呼,那就不要勉强。有些人觉得太生分,喜欢随意一点的称谓。毕竟,家教这个事儿,有时候也需要拉近距离,建立信任感。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家长本身就是老师,或者从事教育相关的工作。这种情况下,直接称呼“ X老师 ”,那是最合适的。这不仅是对他们职业的尊重,也能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
我之前辅导过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孩子的妈妈是大学教授。第一次见面,我就直接称呼“王老师”,她立刻就对我产生了好感,觉得我很懂规矩。
不过,这也有个小技巧。如果家长是大学教授,而且你知道她的专业领域,可以稍微了解一下,在沟通中偶尔提及,这会让家长觉得你很用心,很尊重她的专业。当然,前提是不要过度,否则就显得刻意了。
除了这些比较常见的称谓,还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注意。
有些家长,尤其是比较传统的家庭,可能会比较在意辈分。如果你年龄比较小,甚至比家长的孩子还小,那么称呼“ 伯父 ”、“ 伯母 ”或者“ 叔叔 ”、“ 阿姨 ”,可能会更合适。这能体现你的谦逊和尊重。
我记得有一次,我给一个初中生做家教,孩子的爷爷奶奶也在家里。第一次见面,我就主动称呼他们“爷爷”、“奶奶”,他们立刻就乐开了花,觉得我很懂事。
另外,有些家长可能比较喜欢亲切一点的称谓。比如,如果家长在微信上经常和你互动,用一些比较轻松的语气,那么你也可以适当的用一些比较亲切的称谓,比如“ X哥 ”、“ X姐 ”。但是,要注意把握好分寸,不要过于随意,否则会显得不够尊重。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注意观察家长的反应。每个人的习惯和喜好都不一样,有些家长喜欢正式一点的称谓,有些家长喜欢随意一点的称谓。你要根据家长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称呼。
比如,如果家长在听到你称呼“X老师”后,皱了皱眉头,或者语气变得生硬,那么你就要立刻意识到,这个称呼可能不合适,要及时换一个更合适的称谓。
说实话,称呼家长这事儿,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它需要你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应对,用心观察,用脑思考。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家长,她非常不喜欢别人称呼她“阿姨”,因为她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后来,我发现她很喜欢别人称呼她“美女”,于是,我就每次都称呼她“X姐”、“美女”,她每次都笑得很开心。
你看,这就是细节决定成败啊!
除了称呼,还有一些其他的细节也需要注意。
比如,在和家长沟通时,要注意自己的仪态。要穿着得体,举止大方,言谈得体。不要穿过于暴露的衣服,不要浓妆艳抹,不要嚼口香糖,不要玩手机。
还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和态度。要保持微笑,语气温和,态度诚恳。不要摆架子,不要高高在上,不要盛气凌人。
最重要的是,要用心和家长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及时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要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总之,家教这个行业,不仅仅是教孩子学习,更是和家长打交道。称呼家长,只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却能体现你的专业性、你的尊重、你的用心。
希望我的这些经验,能对你有所帮助。记住,用心去做,才能做好!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