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 信陵君 ,那简直是战国末期绕不开的一座山。不过,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现在一口一个“信陵君”, 信陵怎么称呼他 ?是他自己?还是当时的人?这称呼背后,藏着多少门道和故事呢?
哎,有时候想想,历史这玩意儿,有趣就在这些细节里。我们读史书,总是看到各种头衔、各种名号。像信陵君,大名是 魏无忌 ,魏国的公子,正儿八经的王族。可大家叫他“信陵君”,这个“君”字,可不是随便谁都能戴的。
首先,得明白这个“君”字在战国那会儿是个啥概念。它不是简单的尊称,更不是现代人随便叫一声“XX君”那样。在分封制下,君往往代表着拥有封地和相应权力、地位极高的贵族。 信陵 ,就是魏王分给公子无忌的封地。所以,“信陵君”的意思就是“拥有信陵这块封地的贵族”。这是一种正式的 爵号 ,一种官方的称呼。

那问题来了,是魏王封他为“信陵君”后,大家才这么叫他吗?肯定是啊!这是官方认证的头衔。但更有趣的是,这个称呼很快就超越了纯粹的官方认证,变成了一种 约定俗成、广为流传 的 尊称 。甚至在很多场合,人们提起他,直接就是“信陵君”,反而可能忽略了他本来的名字“魏无忌”。
你想啊,一个公子,因为封在信陵,得了这么一个名号。但这名号之所以能流传千古,靠的可不仅仅是块地。是他这个人,他的所作所为,给“信陵君”这三个字赋予了非凡的含义。
司马迁写《史记》,“信陵君列传”赫然在列,跟其他几位著名的公子(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注意,这里用的都是他们的 封君之号 。这说明,在司马迁那个时代,甚至在信陵君生活的那个时代,他的封君之号,也就是“信陵君”,已经成了他最 标志性、最响亮 的称呼。
那么, 信陵自己怎么称呼自己呢 ?这个嘛,在正式场合,他肯定会自称“臣无忌”或者更谦卑一些的称谓,尤其是在魏王面前。但在朋友、门客之间,气氛就不一样了。他可能直称自己的名字“无忌”,也可能自谦地称“我”或“鄙人”。但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当他需要亮明身份时,“信陵君”这个称呼无疑是最方便、最有分量的。比如,他要号令兵马时,大可以打出“信陵君”的旗号。这个名号本身,就代表了他的 身份、地位以及在士人心中的威望 。
他手下的门客们,那些三教九流、形形色色的人物,又是怎么叫他的?想必更是五花八门。 有的毕恭毕敬地称他“君上”、“公子” ,这是最常见的尊称。尤其是一些身份较低或者刚来投奔的门客,肯定是这样。比如侯嬴,那个看城门的糟老头子,虽然 信陵君 对他毕恭毕敬,执弟子礼,但侯嬴本人可能还是会称呼他“公子无忌”或者“君上”,这是一种基于身份和礼节的相互尊重。
但你想啊,信陵君养了那么多门客,据说有三千之众!这三千人里头,有啥样的没有?有侯嬴这种隐士,有朱亥那种屠夫,有各种谋士、剑客、辩士……他们之间的关系,绝不是简单的君臣。信陵君以礼贤下士著称,他能放下高贵的架子,甚至亲自驾车迎接侯嬴。这种姿态,赢得了士人的心。所以,在这些关系更近、更亲密的门客口中,称呼可能就更灵活了。
他们会怎么称呼他呢?
或许,一些年纪相仿或者关系非常铁的门客,会私下里直呼他的名字“无忌”?可能性不大,毕竟身份摆在那里,直呼其名在古代是非常犯忌讳的。但有没有可能呢?也许在某些极其私密的场合,或者关系好到能突破常规的地步?历史没有明确记载,我们只能猜想。
更可能的是,除了正式的“君上”、“公子”,他们会有一些 更具情感色彩的称呼 。比如,“我家公子”、“信陵的那个谁”(开玩笑的语气?)、“那位君”(特指)等等。这种称呼,往往带有亲近感和归属感。想象一下,两个门客在私下聊天,说起他们追随的这位主公,很自然会说“我们家公子如何如何”,或者“跟着信陵君,真没亏!”
还有一些特别的例子。比如 侯嬴 。这位老人家对信陵君的称呼就很特别。史书上没有直接写侯嬴怎么叫他,但从信陵君对侯嬴的态度来看,侯嬴即便称呼他“公子”,那也是带着长者或者高士的身份, 一种平视甚至俯视的称呼 ,而非单纯的下级对上级。侯嬴可以直言不讳地指出信陵君的错误,甚至用激将法。这种关系下,称呼可能带着一种 平等的智慧交流者的色彩 。
再比如 朱亥 。朱亥是个屠夫,力气大、侠义心重。信陵君“窃符救赵”时,朱亥随行,用四十斤重的铁锤击杀了守卫的晋鄙。朱亥这样的人,性情耿直,不拘小节。他怎么称呼信陵君呢?可能是带着一种 江湖气息的“老大”、“头儿”之类的称呼 ?当然,这纯属脑补,但想想当时那种混杂的氛围,不是没有可能。或者,更正式一点,但带着一种 粗犷的尊敬 ,比如“公子”或者“君上”。
总之, 信陵怎么称呼他 ,这个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对于魏国的君臣来说,他是 魏无忌 ,是 公子 ,是 信陵君 (作为封君)。对于士人百姓来说,他是 信陵君 ,是 大贤 ,是 救赵的英雄 。对于他的门客来说,他是 君上 ,是 公子 ,是 那位值得追随的主公 。这些称呼,都在不同的语境下,展现了他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而且,称呼的变化,本身就是 人际关系和情感深度 的体现。一个初次拜访的士人,肯定恭恭敬敬称“信陵君”。一个跟随多年的老门客,可能在私下里带有更多的 亲昵或随意 。一个魏国的朝臣,提起他时可能更强调他的 公子身份 。而一个赵国的百姓,感念他的恩德,恐怕会称他为 “救命的恩公”、“大善人” 。
更有趣的是, “信陵君” 这个称呼,最终超越了他所在的时代,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一个 文化符号 。后世的人们,在提到他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地都用“信陵君”这个称呼。这说明,在他的众多身份中, 封君之号 ,因为承载了他最辉煌的功绩和最广阔的人脉,最终定格了他留给历史的形象。
所以,你问 信陵怎么称呼他 ?最准确的答案,在当时,是他的 家人、君主称他“魏无忌”或“公子” ;他的 封君之号是“信陵君” ,这是官方和士人普遍使用的尊称;他的 门客们则根据亲疏、身份有各种不同的叫法 。而在我们今天,提起这位战国传奇,最自然、最响亮、也最能代表他的称呼,无疑就是 “信陵君” 了。这个名字,不仅仅是一个称谓,它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是侠义精神的象征,是一个时代无数精彩故事的开端和结尾。它承载了门客三千的传奇,窃符救赵的壮举,以及那位礼贤下士、名震天下的魏国公子。 信陵 ,因 君 而闻名, 君 ,因 信陵 而传世。这称呼,背后是滚滚红尘,是刀光剑影,更是士人心中的那份理想与情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