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哟,说起“非常”这词儿,咱们现代人嘴边儿常挂着,形容个什么程度深、很怎么样,方便得很对吧?“今天天气非常好”,“这本书非常有意思”,张嘴就来。可你有没有想过,搁那会儿,还没发明“非常”这俩字儿,或者说,这俩字儿还没流行开的时候,古人要表达这意思,他们咋说?琢磨琢磨,还真挺有意思的。不是简简单单找个同义词的事儿,那会儿的人,表达方式、思维习惯跟咱不一样啊。他们有他们的讲究,有他们的韵味儿。
你想啊,语言这东西,是活的,它跟着人走,跟着时代变。咱们现在觉得“非常”挺普通一词,可它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它得有个演变过程,得从别的表达里头慢慢生长出来。所以,要问 非常在古代怎么称呼 ,或者说,古代人怎么表达“非常”这种程度,就得去翻那些老掉牙的典籍,去听听古人是怎么说话的(虽然咱们只能“看”他们怎么“说”)。
最直观的,也是最常见的,就是用一些专门的程度副词。比如,“甚”。哎呀,这词儿,古装剧里常听见吧?“甚好”,“甚是欢喜”,“甚是烦恼”。这个“甚”,就是个顶顶重要的程度副词,表示程度很深,差不多就是咱们现在的“非常”或者“很”再加点儿劲儿。你看《桃花源记》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后面紧跟着一句,“渔人甚异之”。这里的“甚异之”,就是说渔人觉得这件事 非常 奇怪,奇怪得很。再比如,“极其”。这个词,现代汉语里也用,但古代用得更频繁,感觉更正式,更强调那个极致的程度。什么“极其重要”,“极其困难”,就表示程度达到了极点。

除了这些专门的词,古人还特爱用叠词来加强语气,表达程度。形容颜色红,不是说“红”,是“赫赫”,或者“殷殷”;形容人笑得开心,不是“开心”,可能是“朗朗”;形容声音响亮,不是“响亮”,是“轰轰”。这种叠词,它本身就自带一种强化的效果,听上去就觉得那个状态 非常 强烈。比如说,“烈烈”形容火势旺盛,不是普通的旺,是 非常 旺;“皎皎”形容月光洁白,不是普通的白,是 非常 白。这种方式,特别生动,也特别有画面感。
还有一种方法,古人喜欢用一些比喻或者具体的场景来烘托那个“非常”的程度。不直接说“非常”,而是说一个结果,一个现象,让你自己去体会那个程度有多深。比如,形容一个人穷,不说“非常穷”,可能会说“甑里生尘”,意思是锅里都积灰了,那得多长时间没做饭了?这不就是 非常 穷的另一种表达吗?形容一个人高兴,不说“非常高兴”,可能会说“手舞足蹈”,高兴得都控制不住自己了。再比如,形容一个人速度快,不说“非常快”,说“风驰电掣”,像风一样飞驰,像闪电一样迅速。这种表达,它更有文学色彩,更需要你调动想象力去感受。
有时候,古人还会用一些表示极端的词来表达“非常”。比如,“极”、“至”、“最”之类的。像“极美”、“至善”、“最高”,这里的“极”、“至”、“最”,都强调了程度的顶端,虽然跟“非常”略有不同,但它也传递了“非同寻常”的意味。有时候,他们也会用一些反义词的否定来强调正面的程度。比如,形容一个东西重要,不说“非常重要”,可能会说“非同小可”,字面意思是“不是小小的事情”,反过来就强调了它的 非常 重大。
更进阶一点儿的表达,古人会用一些带有夸张意味的词语或者修辞手法。比如,形容一个人厉害,不是说“非常厉害”,可能会说“力能扛鼎”,力气大到能举起大鼎。这显然是一种夸张,但正是通过这种夸张,突出了这个人 非常 厉害。再比如,形容景色美,不说“非常美”,可能会说“人间仙境”,把它比作神仙居住的地方,一下子就把美的程度拔高了许多。
甚至,有时候古人表达“非常”,并不需要一个单独的词,而是通过整个句子,通过语气的轻重,通过上下文的烘托来体现。读古诗词的时候尤其有这种感觉。诗人不说“月色非常好”,他可能写“明月松间照”,再写“清泉石上流”,那种幽静、那种美好,就从画面里渗透出来,让你觉得这种美,就是 非常 的美。
你看,古代人表达“非常”的方式,比咱们现代人丰富多了,也含蓄多了,有时候还更艺术。他们不光用简单的副词,还用叠词、用比喻、用夸张、用场景描写,甚至用留白让你自己去品味。这就像画家作画,不仅仅是用颜料把东西填满,还要留一些空白,让画面更有层次,更有韵味。古人的语言,也是这样,字里行间,充满了智慧和美感。
所以,下次你再读到那些老书,看到那些古老的文字,如果想知道某个地方是不是在说“非常”,别光盯着那几个字,得看看前后的语境,看看作者用了什么词,什么句式,有没有比喻,有没有夸张。得去感受,去体会。你会发现,原来“非常”这个简单的概念,在古人的笔下,可以开出那么多不同的花儿来。这不光是语言的变迁,更是思维方式、文化习惯的体现。理解了这一点,你再读古文,可能会觉得更有意思,更像是在跟古人对话了。那感觉,挺奇妙的。
当然了,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体,表达方式也会有差异。唐诗里的“非常”,可能跟宋词里的不一样;官方文书里的“非常”,可能跟民间俗语里的不一样。这就像咱们现在,年轻人说“非常”,可能说成“超赞”、“简直了”,跟正式场合的表达又不同。语言就是在这样的变化和多样性中,不断地发展,不断地丰富。
总而言之, 非常在古代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说就是某某一个词。它是一个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的集合,包括了“甚”、“极其”等副词,叠词的强化,比喻和场景的烘托,夸张手法的运用,以及通过语境和修辞整体体现。理解这一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古代的文学作品和文献,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和生命力。下次再想说“非常”的时候,不妨想想古人是怎么说的,也许能给你带来一些新的灵感呢。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