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说“弯的”!女同性怎么称呼啊?称谓指南与文化温度

说起 女同性怎么称呼啊 ,这问题看似简单,实则门道不少,里头裹挟着尊重、理解、文化甚至历史的沉淀。不像异性恋,男女朋友、夫妻、对象这些词儿信手拈来,女同群体内部的称谓,就像一个丰富的调色盘,五彩斑斓,各有滋味。有时候,外人一上来就想知道“标准答案”,可哪有什么绝对标准的答案呢?这事儿,得慢慢聊,聊出温度,聊出真切的人情味儿。

你想啊,我们平时叫朋友,有叫大名、小名、外号的,有叫“哥们儿”“姐们儿”,亲近了,甚至能蹦出些只有彼此才懂的专属昵称。女同关系里的称谓,其实也是这么回事儿,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理论,是扎根在生活里、在情感里的自然流露。所以,一开口就问“ 女同性怎么称呼啊 ,是不是都叫‘les’啊?”这种问法,就有点把人简化了,把感情扁平化了。

“Lesbian”这个词,嗯,它的确是 女同性恋 的官方说法,是国际上通用的术语。你知道,一开始它也带着点边缘、甚至是污名化的色彩。但随着运动发展,这个词被群体自身接纳、赋权,变得强大起来。所以,学术上、正式场合、或者自我认同表达时,用“Lesbian”或者“莱斯”没毛病。但私下里,尤其是伴侣之间、朋友之间,谁天天把这么个“大词儿”挂嘴边啊?就像你不会每天回家就对你爸妈说“您好,我的父亲/母亲大人”一样,对吧?生活嘛,要生动有趣得多。

别再说“弯的”!女同性怎么称呼啊?称谓指南与文化温度

那么,抛开正式术语,日常里 女同性怎么称呼啊 ?这才是重点!这里面,有甜腻的、有搞怪的、有平实的、有专属密码一样的。

最常见的,恐怕还是 “T”和“P” 这对组合了吧?尽管现在很多人觉得这个划分有点过于二元、甚至有些刻板,但不得不承认,它曾经、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着女同社群的内部认知和表达。 “T” ,通常指气质上偏向阳刚、承担更多保护者角色的那一方,来源于“Tomboy”(假小子)。 “P” ,则相对偏向阴柔、接受保护者角色的那一方,来源于“Pure”(纯粹,在这里可能指纯女性特质?这个词源说法很多,也有争议)。这个“T”和“P”的说法,其实是很本土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称谓体系。很多时候,这不仅仅是外表或行为的划分,它更指向一种关系里的动态和定位。比如,有的情侣,虽然外表看起来都挺女性化,但相处起来,一个就更习惯照顾人、做决定,另一个就更喜欢依赖、被呵护,那她们私下里可能也会用“T”和“P”来开玩笑或者自嘲。但要注意的是,这绝对不是 rigid(死板)的标签,一个人可能是“铁T”,也可能是“软T”,可能是“御姐P”,也可能是“萝莉P”,甚至有“H”(不分,介于T和P之间)。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强调,感情是平等的,不应该被这种二元划分所限制。所以,如果你不确定对方是否接受这个称谓体系,最好还是慎用,或者先观察、了解。别贸然就给人贴标签,这很失礼。

除了“T”和“P”,伴侣之间的昵称那就更丰富了。异性恋情侣怎么叫,女同情侣也差不多! “宝贝儿”、“亲爱的”、“老婆”、“媳妇儿”、“Honey”、“darling” ……这些通用的爱称,在女同关系里一样甜蜜爆表。听过一对les情侣,互相叫 “大王”和“小王” ,多可爱!还有叫 “哥哥” “弟弟” 的,虽然听着有点性别错乱,但这恰恰是她们之间独特的默契和情趣,是一种玩转性别刻板印象的方式。这种称谓,外人听起来可能一头雾水,但她们自己懂,这就够了。这些称谓,没有标准答案,全凭两个人的感觉和喜好。它们是关系亲密的证明,是情感流动的载体。

朋友之间呢? 女同朋友 之间,通常会用更随意、更亲近的称呼。 “姐妹儿”、“闺蜜”、“拉拉姐妹” 都很常见。有时候,会用一些只有小圈子才懂的梗来称呼,比如根据某个共同经历或者某个笑话来起的绰号。这跟所有亲近的朋友之间互动没什么两样。你总不会跟你铁哥们儿叫“李先生”吧?当然是“老李”、“死胖子”更带感啊!所以,别觉得女同朋友之间称呼会有啥天大的秘密,都是生活里最寻常不过的友情体现。

有时候,称谓还跟身份认同有关。比如,有人自我认同是 “酷儿”(Queer) ,这个词更广谱,包含所有非异性恋、非顺性别的人。她们可能不太喜欢被简单地归为“女同”,而更倾向于使用“酷儿”这个身份。这时候,你怎么称呼她们,就得更尊重她们的自我认同。直接用“酷儿”这个词去称呼一个具体的人可能会有点奇怪,但了解这个概念,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她们,在交流中避免冒犯。

再往深一点看, 女同性怎么称呼啊 这个问题,还牵涉到文化和代际差异。老一辈的les,可能经历过更隐秘、更艰难的时代,她们使用的词汇和表达,也许会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或者更倾向于在小范围使用只有自己人懂的“暗语”。年轻一代的les,成长在信息更流通、社会更开放的环境里,她们的表达方式可能更直接、更与国际接轨,也更勇于挑战传统的性别观念。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女同会用“伴侣”而不是“女朋友”来指代另一半,因为“伴侣”这个词更加中性、平等,也更符合她们对未来关系的期待——不只是“朋友”,更是可以携手走一辈子的人。

所以,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 女同性怎么称呼啊 ?答案是:看语境,看关系,看对方怎么舒服。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如果你是外人,想表示友好和尊重,最保险、最不会出错的方法就是, 直接问对方! “我该怎么称呼您/你们比较好?”或者在听她们互相称呼时,留心观察和学习。当你听到她们用“我家那位”、“我对象”、“我爱人”来称呼时,你也就知道怎么跟着用了。当你听到她们用特定的昵称时,那多半是她们私密的爱称,轮不到你来学舌。

记住,称谓不仅仅是一个词,它背后是理解、是尊重、是看见。别用猎奇的眼光去打量,别用标签去框定。当你真心把她们当作一个个鲜活的人来对待,用对待朋友、对待伴侣一样真诚、自然的态度去交流时,称谓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有时候,一个友善的微笑,一个真诚的眼神,比任何一个词语都更能传递善意。

所以,下次再思考 女同性怎么称呼啊 时,别急着找词典里的“标准答案”。去看看生活里的她们是怎么说的,去感受她们之间流淌的情感,去倾听她们的声音。你会发现,那些最真实、最温暖的称谓,都藏在最平常不过的日常里,藏在彼此对视时嘴角不经意扬起的弧度里,藏在深夜里一句轻轻的“晚安,宝贝儿”里。那才是真正的答案,带着露珠和阳光的味道。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