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说起秦朝,你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画面是啥?长城?兵马俑?还是那个威风凛凛的 始皇帝 ?但你有没有想过,那个席卷六合、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统一 大帝国的 秦朝 ,他们自己人当时到底是怎么 称呼 自己的这个庞然大物的?是像我们现在说“中国”一样,有个固定响亮的国号吗?这事儿,说起来可不像现在这么简单明了。
咱们现在习惯性地管它叫“ 秦朝 ”或者“秦代”。这是我们后人,尤其是史书里给它的一个 称谓 ,用来区隔开之前的战国七雄,以及后来的汉朝。但你想想,在那个当下,在 统一 刚完成、一切都还在摸索的时代,他们会怎么叫自己?“嗨,咱们 秦朝 今天又修长城了啊?”听着是不是有点怪?
别忘了,在 统一 之前,秦只是战国七雄之一,那时它就叫“秦国”,一个诸侯国。赢政(后来的 始皇帝 )那时候的头衔是秦王。可等他把其他六国都给吞了,这性质可就彻底变了。它不再是一个并立于其他诸侯国的“国”了。它是唯一了,是老大,是把所有“国”都融进自己身体里的那个 统一 体。那该用什么词来定义这个全新的政治实体呢?

关键就在这个 始皇帝 的称号上。赢政觉得自己功盖三皇、德过五帝,所以造了个前无古人的称号——“ 皇帝 ”。他是第一个称 皇帝 的人,所以叫 始皇帝 。这个称号可不是随便叫的,它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着对 天下 的统治。注意,“ 天下 ”这个词,在当时的语境里,可不仅仅指地理上的疆域,它更多地包含了人文、政治、文化的整个世界观。华夏文明圈所及之处,就是“ 天下 ”。
所以,他们很可能没有一个像现代 国家 一样、印在护照上的那种官方国号。更准确地说,他们的这个政治实体,是被定义为由 皇帝 统治的、已经实现 统一 的“ 天下 ”。在官方文书或者诏令里,你不太可能看到“大秦帝国宣布……”这样的字样。更多的会是“ 皇帝 诏曰……”、“奉天承运 皇帝 制曰……”(虽然“奉天承运”是后来的词,但意思是类似的,都是强调权力的来源和发布者是 皇帝 ),或者提到“宇内”(四海之内,也是 天下 的另一种说法)、“九州大地”(指代整个中国)。
他们强调的是“ 统一 ”这个状态,强调的是“ 皇帝 ”这个核心,强调的是“ 天下 ”这个范围。当他们说起这个政权时,或许更侧重于“秦的统治”,或者直接用“秦”来代指整个 皇帝 的势力范围。比如史记里记载一些人物对话,可能会说“秦灭六国”、“事秦”,这里的“秦”指的不仅仅是秦国,而是那个 统一 后的秦政权。
试想一下那个时代的普通老百姓,他们可能不会像现代人一样,清晰地说出自己属于“ 秦朝 ”这个 国家 。他们知道自己头上有个 皇帝 ,知道税赋得交给官府(官府是秦朝的官府),知道自己生活在秦的统治下。当他们要去咸阳(秦朝首都)时,他们会说“去秦”,这个“秦”更像是一个地理政治中心,一个权力符号。
所以,如果硬要问“ 秦朝 怎么 称呼 自己 国家 ”,答案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它更像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集合:它是 皇帝 的 天下 ,是 统一 后的疆域,是秦这个家族(嬴氏)所建立和统治的政权。 皇帝 的称号, 统一 的事实, 天下 的概念,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他们对自己这个新实体的认知和 称谓 基础。
那种现代意义上的、清晰明确的“国号”,比如后来的“汉”、“唐”、“宋”、“明”、“清”,是更晚出现的概念,或者说,是后来的王朝在 统一 的基础上,为了给自己树立一个旗帜、一个符号,才正式确定下来的。秦的 统一 是开天辟地的第一回,他们忙着定规矩、修弛道、统一度量衡、搞焚书坑儒,很多东西都是草创阶段。他们更注重的是如何 统一 和统治这个巨大的 天下 ,而不是给这个 天下 起一个名字。
我们现在之所以方便地称它为“ 秦朝 ”,是因为“朝”或者“代”是史学家们用来划分历史时期的常用词。比如汉朝是刘家的天下,唐朝是李家的天下,宋朝是赵家的天下。秦朝,自然就是嬴家的天下统治时期。这个 称谓 ,更多是从统治家族的角度去命名的。
总而言之,如果你穿越回秦朝问一个人:“你们这个 国家 叫什么名字啊?”他很可能会一脸茫然,或者告诉你“这是 皇帝 的 天下 啊”,或者说“咱们这里是秦的统治啊”。他们可能压根就没有“ 国家 名称”这个概念,就像我们理解的那样。他们的认同,可能更多地是基于 皇帝 的统治、基于 统一 的现状、基于自己身处这个庞大、前所未有的政治地理实体之中。
所以,别纠结于它是不是有个像“中华人民共和 国 ”或者“美利坚合众 国 ”那样一个词儿。 秦朝 对自己实体的 称呼 ,是那个时代独特政治格局和世界观的产物,它没有一个现代 国家 那么简单直接的“名字”,它是一种状态,一种统治,一种概念—— 皇帝 统一 下的 天下 。这,在我看来,才是对“ 秦朝 怎么 称呼 自己 国家 ”这个问题,最接近真相的理解。想想看,多酷啊,第一个 统一 王朝,连“国号”的概念都跟后来不一样,就透着一股子草莽又磅礴的开创劲儿!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