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 古代官员任职 ,那可不是一句简单的“任命”就能概括的。这背后,门道多着呢!想当年,科举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盼的还不就是这光宗耀祖的一天?可进了官场,才发现,这 称呼 ,也得跟着职位高低、任职方式,那可是千差万别!
就说这初入官场,最常见的,莫过于“委任”。想象一下,一个书生,刚中了进士,皇榜上金字闪闪发光,激动地谢了恩,然后呢?然后就是吏部根据你的考试成绩、人品背景,给你安排一个具体的职位。这叫“委任”,也可以说是“授官”。比如,你文章写得好,可能就被委任为翰林院编修,负责修书撰史。这可是个清贵的职位,虽然权力不大,但前途无量啊!当然,也有可能被委任到地方做个县令什么的,那就要真正面对老百姓的疾苦了。
但委任,只是开始。在官场混,谁不想往上爬?这往上爬,就得靠“擢升”了。擢升,可不是随便升的,得你有政绩、有能力,还得有人脉关系!想想《红楼梦》里的贾雨村,那也是费尽心思,才从一个小小的县令,一路升到大官。这擢升的 称呼 ,那可就讲究了。比如,你从县令升到知府,那就可以称你为“府尊”了,这“尊”字,可不是随便用的,那是对你地位的尊重。如果升到更高的职位,比如巡抚、总督,那 称呼 就更厉害了,什么“中堂”、“制台”,听着都让人肃然起敬。

当然,官场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也得面临“调遣”。这调遣,可有好有坏。好的调遣,是把你调到更重要的岗位,比如从清水衙门调到实权部门,那也是变相的升迁。不好的调遣,那就是明升暗降了。把你从肥缺调到苦差,表面上是升了官,实际上是把你架空了。这调遣的 称呼 ,也会跟着变化。比如,你本来是户部侍郎,管钱的,结果把你调到工部当尚书,管工程的,虽然都是尚书,但权力可就差远了。
说到这,不得不提一下那些荣耀加身的 称呼 。古代官员,如果立了什么大功,或者深受皇帝信任,那皇帝就会赐予一些特殊的 称呼 ,比如“太子少保”、“大学士”等等。这些 称呼 ,虽然不一定是实职,但代表着皇帝对你的肯定和恩宠,也是你地位的象征。想想年羹尧,当年康熙皇帝赐予他“抚远大将军”的头衔,那是何等的荣耀!
所以说, 古代官员任职 的 称呼 ,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它代表着你的地位、权力、荣誉,甚至是你的人生轨迹。这官场的水,深着呢!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