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说起这个事儿啊,真是复杂又挺有意思的。看古装剧,或者翻翻历史书,你就会发现,那会儿人叫名字,可不像咱们现在这么简单直给。尤其是对 古人男孩女孩怎么称呼 这件事儿,里头门道多着呢,远远不止一个“名字”那么回事。不是光知道大名就算了,有时候,大名反而是最不常听见的呢。
你想啊,一个孩子呱呱坠地,总得有个叫法吧?这时候最先出现的,往往是 小名 或者 乳名 。这玩意儿,可太随意了,透着一股子家里人、亲近人之间才有的那种不设防。男孩女孩都有小名,而且起法儿五花八门。有的图个吉利,比如盼着孩子好养活,就叫“狗儿”、“猫儿”(听着有点糙?可那会儿人觉得贱名好养活啊!);有的呢,就按排行,“大郎”、“二娘”(哎哟,别误会,这儿的娘不是母亲,是排行);还有的,直接跟出生时的情景或者长相挂钩,比如生得胖乎乎的,可能就叫“胖儿”,眼睛亮的,就叫“星儿”。这些小名,主要是在家人、亲戚,或者打小一块儿玩泥巴的小伙伴之间用。你想想,一家人围坐着,叫个 狗儿 来吃饭,叫个 猫儿 去玩儿,多生活化。 女孩 的小名也差不多,可以是“阿娇”(陈阿娇的小名,多普通!),可以是“莺莺”,可以是“环环”。这些小名,带着浓浓的烟火气,是属于童年和家的记忆。
可别小瞧这 小名 ,它有时候能伴随人很久,尤其是在特别亲近的关系里。即便长大了,见了面,相熟的人可能还是习惯叫你小名,那感觉就不一样,一下拉近距离了。但这种名字,一般是不能拿到外面正式场合去用的,显得没大没小,不庄重。

那 大名 是啥时候的事儿呢?出生后不久,家长就会给孩子起一个 正式的名字 ,也叫 大名 或 官名 。这个名字是要写进族谱的,是要在社交场合、读书做官、行文落笔时使用的。起 大名 可就讲究多了,要考虑字形、字义、声调,可能还要避讳长辈的名字(这个叫“避讳”,规矩老大!)。 男孩 的大名嘛,常常寄托着家族的期望,比如希望他能光宗耀祖,可能名字里就带着“宗”、“祖”、“德”、“光”之类的字;希望他身体好,也许就用“健”、“强”;希望他有文采,就可能用“文”、“翰”。 女孩 的大名呢,更多时候追求的是一种意境美、德行美,比如“秀英”、“慧娘”、“静姝”、“婉容”等等。这些名字听起来就正式多了,也更文雅。这个大名,是跟着人一辈子的,是你的身份标识。
但是,光有大名还不够,尤其是对 男孩 来说,有个更重要的 称谓 在等着他们——那就是 字 。这个“字”,可不是随便起的,它是在男孩到了约定的年龄(通常是二十岁)举行 成人礼 (冠礼)时取的。取了字,就代表他已经成年,可以承担社会责任了。字和大名之间往往有联系,可能是意义相近或相反,也可能是字里行间有所呼应。比如岳飞,大名“飞”,字“鹏举”,鹏鸟展翅高飞,是不是意思上相互映衬?再比如白居易,大名“居易”,字“乐天”,安居乐业,随遇而安,感觉性情都在字里了。取字这事儿,主要是 男孩 的专利,是他们进入成人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朋友、同僚、下属,一般都要称呼对方的“字”,以示尊重。直接叫大名?那是长辈或者很小的时候才干的事儿,成年后除了君主、父母或者极少数特别亲近的人,一般不直呼其 大名 ,觉得不礼貌。你想想,两个人见面,抱拳作揖,“某某兄台,久仰久仰!”这个“某某”,通常就是对方的字了。
那 女孩 有没有字呢?史书上记载的少,但不是完全没有。有些大家闺秀或者有才情的女子,也可能取字,但它不像男孩那样普遍,也不像男孩那样是成人后主要的 称谓 。女孩出嫁前,在家主要被家人、姐妹、丫鬟嬷嬷们叫 小名 或 大名 ;出嫁后,有了夫家,有了子女,她们的身份会变成“某氏”(冠夫姓)或者“某母”(称谓里带上孩子的名字)。比如“李氏”、“王母”,这样的称谓更多反映的是她们在家族或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变化,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像男子那样用来社交的“字”。所以你看,在 字 这个层面, 古人男孩女孩 的待遇和用法是明显不一样的。
除了 小名 、 大名 、 字 这些正式或半正式的 称呼 ,古人还有 别号 或者 绰号 。别号通常是自己取的或者朋友赠送的,是一种比较个性化、更随意,或者寄托志向、反映居住地、特点的 称谓 ,比如“青莲居士”(李白)、“东坡居士”(苏轼)。绰号嘛,那就更民间、更生活化了,可能是根据某个特点、经历得来的,比如水浒里那些好汉的绰号。这些 称谓 也男女都有,但同样,正式社交场合, 大名 和 字 才是主流。
再说说相互之间的 称呼 。同龄的 男孩 之间,成年后互称 字 或者 兄台 、 贤弟 ;面对长辈,晚辈要自称 名 或 小名 (如果长辈关系特别亲近),称呼长辈则用 官职 、 排行 或 尊称 (比如“世伯”、“叔父”)。 女孩 之间,同龄的互称 姐妹 ,或者 闺名 (大名),见了长辈规矩也差不多。夫妻之间嘛,早期可能比较正式,后期有了孩子可能就称 孩儿他爹 、 孩儿他娘 了,也挺有意思。上下级、君臣之间的 称呼 更是复杂,得看 官职 、 爵位 。
总而言之, 古人男孩女孩怎么称呼 ,真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的。从出生时的 乳名 ,到伴随一生的 大名 ,再到男子成年的 字 ,以及各种 别号 、 绰号 ,每一个 称谓 都承载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家庭情感和人生阶段。它反映了当时的宗法制度、社会等级、人际关系以及对不同性别角色的期望。特别是 字 的使用习惯在 男孩女孩 之间的差异,更是当时社会性别文化的一个缩影。理解了这些,再去看那些老故事、老戏文,是不是觉得那些人物的 称呼 忽然就鲜活起来了?不再只是一个符号,而是能感受到名字背后,那种复杂又生动的人情味儿了。这事儿,琢磨起来,真 挺有意思的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