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比他大我怎么称呼?掌握这几点,告别职场称谓尴尬

讲真,每次跳槽,我最头疼的事儿,不是交接工作,也不是熟悉新业务,而是第一天走进办公室,面对一圈陌生的面孔,尤其是那些看起来明显比我爸妈小不了几岁的同事,脑子里瞬间警铃大作:这…这该怎么叫啊?

一个称呼而已,至于吗?太至于了。这玩意儿简直就是职场社交的“敲门砖”,敲对了,门开了,其乐融融;敲错了,那扇门“哐”一声在你面前关上,留你一人在风中凌乱,甚至直接给你贴上“不懂事”、“没礼貌”的标签。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我亲眼见过一个实习生,对着我们部门一位四十多岁、德高望重的技术大牛,张口就来一句:“嗨,李工,那个文件……”全场瞬间安静,那位“李工”的脸,拉得比马还长。后来?后来那实习生就没怎么跟他说上过话。

所以,别小看这件小事。 同事比他大我怎么称呼 ,这根本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关乎你职场生存质量的必答题。

同事比他大我怎么称呼?掌握这几点,告别职场称谓尴尬

这事儿吧,其实没那么玄乎,但也绝对不能想当然。我的经验是,先别急着开口, 观察 ,是你最厉害的武器。

刚进一个新环境,你就是个“潜行者”,耳朵竖起来,眼睛瞪大了,听听别人都怎么叫。比如,你要打交道的那位大哥,办公室里的小年轻都叫他“王哥”,那你就跟着叫“王哥”,准没错。如果大家都叫他“王老师”,尤其是在技术、设计、文化这类有点“师徒传承”意味的行业里,那“老师”这个称呼简直是万能安全牌,既表达了尊敬,又不显得谄媚。我刚毕业那会儿,进了一家广告公司,带我的那位总监,也就三十出头,但全公司上上下下都叫他“东哥”,我一开始还扭扭捏捏,觉得不熟,叫“陈总监”,他反而笑我太见外。后来改口叫“东哥”,感觉瞬间就被拉进了他的圈子。

但你别说,还真有例外。最怕的是什么?是办公室里称呼五花八门,有叫“X哥”的,有叫“老X”的,还有叫英文名的,这时候你就懵了。别慌,教你一招: 抓大放小,随主流 。看看同级别或者跟你差不多年纪的人怎么叫,学他们就行。他们是你最直接的参照物。别去学人家大老板的叫法,老板管四十岁的副总叫“小张”,你敢吗?借你个胆儿你也不敢。

如果观察了半天还是没头绪,或者你急着要跟对方沟通,那就要启动“安全模式”了。

我的首选安全牌,就是前面提到的 “老师” 。无论对方是技术岗、设计岗还是什么资深文案,只要他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叫声“老师”绝对不掉价,对方听着也舒坦。比如“李老师,请教您一个问题”,听听,多谦逊,多好学。

其次,可以走 “职位”路线 。这是最最稳妥,但可能也最疏远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一些层级分明的大公司、国企或者事业单位,这简直是 黄金法则 。对方是部门经理,你就叫“王经理”;是主管,就叫“孙主管”。虽然听起来有点公事公办,但绝对不会犯错。记住,在这些地方, 职位就是他身份的一部分 ,直呼其名是大忌中的大忌。

那“哥”和“姐”呢?这俩称呼,用好了是亲近,用不好就是“社死”现场。我的建议是,先别用。等你跟周围人混熟了,感觉办公室气氛比较轻松活泼,大家平时也爱开开玩笑,那时候再顺水推舟地叫声“李哥”、“张姐”,效果会好很多。刚来就“哥啊姐啊”地叫,有些人会觉得你这人有点“油”,目的性太强。特别是对方是异性的时候,更要拿捏好分寸。

说到这,我必须得提几个 雷区 ,你绕着走就对了:

第一个,也是最大的雷,就是直呼全名。除非你们公司是那种全员英文名,或者氛围极其扁平化的互联网公司,否则,对一个比你年长许多的同事直呼“张三”、“李四”,基本上等于在对方面前表演了一个原地爆炸。太生硬了,太不尊重人了。

第二个雷,是乱叫“叔叔阿姨”。我的天,办公室里千万别这么叫!哪怕对方的年纪真的可以当你叔叔阿姨了。这两个词,瞬间把职场关系拉到了生活辈分里,特别显着你幼稚、不懂事。尤其是女同事,你一声“阿姨”,她可能一天心情都不好了。记住,在公司,大家都是“同事”,不是你的“亲戚”。

第三个雷,是用“喂”、“哎”、“那个谁”。这已经不是礼貌问题了,这是教养问题。如果你想在公司里彻底隐形,或者成为大家共同的敌人,那你就这么干。

当然,说了这么多,万一你还是碰上了那种特立独行、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的前辈,怎么办?

我最后一招,也是最实在的一招: 诚恳地问

找个合适的时机,比如茶水间、午饭后,就你们两个人,微笑着、态度诚恳地问一句:“王哥/王老师(先用一个你觉得最稳妥的称呼),不好意思,我刚来,以后怎么称呼您比较合适呀?”

你放心,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会为难你。人家多半会笑呵呵地说:“哎呀,别那么客气,叫我老王/王哥/英文名都行。”你看,这不就解决了吗?你表现出了你的尊重和谦逊,对方也感受到了,还能顺便打开话匣子,这比你猜来猜去、担惊受怕好一百倍。

说到底,一个称呼,折射出的是你的 情商 尊重 。它不是什么办公室政治的厚黑学,而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基本的一层润滑剂。我们想在职场立足,光会干活是不够的,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决定了别人愿不愿意帮你、带你、教你。

一个得体的称呼,是你递出的第一张名片,上面写着:“我尊重你,我愿意向你学习,我是一个靠谱的合作伙伴。”而这张名片,比你简历上那些华丽的词藻,要有用得多。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