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第一次踏进那座哥特式教堂的高耸大门时,我脑子里盘旋的不是圣歌,也不是什么神圣的启示,而是一个无比现实的问题:待会儿要是碰见那位穿着黑袍子的人,我该怎么开口?叫“喂”?太没礼貌了。叫“先生”?感觉不对劲。那个瞬间, 怎么样称呼神父 这个问题,简直比“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还要迫在眉睫。
后来见的多了,跟一些教友也混熟了,才发现这里面的门道,可深了去了。它不仅仅是个称谓,更是一张关系网,一种文化密码。
最保险,也是最万能的叫法,就是直接称呼 神父 。

这俩字,就像是打开交流大门的万能钥匙。无论你是不是教友,无论你在教堂里还是在街上偶遇,无论对方是年轻的助理 神父 还是德高望重的老 神父 ,一声“ 神父 ,您好”,永远不会出错。它简洁、尊重,又直接点明了对方的身份。这有点像我们叫“老师”或者“医生”,是一种基于身份的尊称,自带一种敬意。
我记得有一次,在堂区办的义卖会上,我看到一位 神父 正在费劲地搬一箱书。我当时想都没想,就冲过去喊了声:“ 神父 !我来帮您!”他回过头,一脸和蔼的微笑,那笑容瞬间就拉近了所有距离。你看,这个称呼就是这么自然,这么好用。
当然,如果你想显得更正式,或者在一些书面语境里,比如写信、写邮件,可以在后面加上“大人”两个字,变成 神父大人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复古?像是欧洲中世纪电影里的台词。在现代口语里,这么叫的人不多了,除非是在特别庄重的场合,否则会显得有点……嗯,用力过猛。但它确实是表达极高敬意的一种方式。
更常见的一种进阶版,是在 神父 前面加上对方的姓氏。比如,教堂的本堂 神父 姓王,那大家都会亲切地称呼他为“ 王神父 ”。这一下就从一个泛指的身份,变成了一个具体的人。称呼“ 王神父 ”,意味着你认识他,你知道他是谁,这是一种更个人化、更亲近的表达。在堂区里待久了,你几乎听不到大家光秃秃地喊“ 神父 ”,而是“李 神父 今天讲道真好”、“张 神父 那个弥撒做得真有感觉”,充满了生活气息。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个很多人会混淆的点。是不是所有在教堂里穿袍子的神职人员,都叫 神父 呢?
答案是:还真不一定。
天主教会的等级制度,那可是相当森严的。 神父 ,或者用一个更书面的词,叫 司铎 (Sīdúo),只是其中的一个品阶。在他们之上,还有 主教 (Bishop)和 枢机 (Cardinal,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红衣主教),最高的就是教宗(Pope)了。
如果你面前站着的是一位 主教 ,那你再叫他“ 神父 ”,就有点像对着公司CEO喊“经理”一样,虽然不算冒犯,但肯定是不够准确的。正确的称呼应该是“ 主教 大人”或者“某某 主教 ”。他们的权杖、头上的小圆帽(瓜皮帽)、胸前的十字架,都和普通 神父 不一样,是身份的象征。所以,稍微观察一下对方的穿着,是个避免尴尬的好习惯。
那么, 怎么样称呼神父 才能显得你不是个“小白”,而是个“懂行”的人呢?
这就涉及到“关系”的层面了。
当你和一位 神父 慢慢熟悉起来,从一开始的仰望和拘谨,到后来可以坐下来喝杯茶,聊聊家常,你会发现,那个称呼虽然没变,但里面的味道全变了。
一开始,你叫“ 神父 ”,是出于礼貌和对神职身份的尊重。后来,你叫“ 王神父 ”,是出于熟悉和亲近。再后来,你可能还是叫他“ 王神父 ”,但语气里,可能带着点调侃,带着点依赖,甚至带着点家人般的嗔怪。
我认识的一位老 神父 ,特别喜欢养花。每次我们去看他,都会开玩笑说:“ 神父 ,您这哪里是教堂啊,简直是植物园!”他听了也不生气,总是乐呵呵地给我们讲他那些宝贝花草的故事。这时候,那声“ 神父 ”,喊出来就充满了暖意。它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职称,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温度的称呼。
所以, 怎么样称呼神父 ,最核心的,不是记住那些条条框框的规矩,而是理解这个称呼背后的意义——“Father”。他为什么被称为“父”?因为在信仰的领域里,他扮演着一个引导者、倾听者、牧养者的角色,像父亲一样,为他的“羊群”(也就是教友们)服务。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不会再纠结于那些细枝末节了。
你的称呼,会自然而然地随着你和他的关系、你对这份信仰的理解而变化。
当然,最后还有一个终极“懒人包”:如果不确定,就直接问。
真的,没什么比这更真诚的了。你可以微笑着问:“ 神父 ,请问我该怎么称呼您比较合适?”我保证,你得到的会是一个非常友善的回答。这种坦诚,本身就是一种尊重。
说到底,称呼只是一个敲门砖,真正重要的,是门后的那个人,以及你和他建立起来的联结。那个称呼,最终会成为这段独特关系的一个温暖注脚。就像教堂里淡淡的烛光,它不耀眼,却能稳稳地照亮你心里的某个角落。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