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来的实习生,胆子是真大。第一天开部门周会,大老板,就是我们都毕恭毕敬喊“王总”的那位,进来旁听。小伙子一激动,站起来,清脆地喊了一声:“王哥好!”
空气,在那一瞬间,仿佛被抽成了真空。我眼角的余光能瞟到,王总那习惯性的微笑,稍微有那么零点几秒,僵在了脸上。
你看, 上级和下级怎么称呼 ,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那也真不小。它根本不是个简单的语法问题,简直是门职场里的玄学,一门关于 分寸感 的必修课。叫错了,轻则自己尴尬,重则,可能你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就踩进了泥潭里。

咱们先从“下级怎么称D呼上级”这个最常见的场景聊起。
最保险,也最无聊的,就是“职位+姓”。张经理、李总监、王总。这是个安全区,绝对不会出错。但问题是,太正式,太冷。在一家几千人的公司里,你喊一声“王总”,可能十个人回头。这声称呼,就像一件均码的白T恤,谁都能穿,但也谁都穿不出彩。它传递的信息只有一条:我知道你是领导。完了。没有更多了。
于是,聪明人就开始琢磨变种了。
比如,在“总”、“经理”前面,去掉姓。直接喊“老板”、“老大”。这种叫法,听着就比“X总”亲近点儿,带了点混江湖的兄弟气。但这里头的火候,极难把握。你得确定,你的上级是吃这一套的。他得是个不拘小节、有点个人魅力、甚至自己也喜欢这么自称的人。你一个刚入职的新人,对着一个五十多岁、作风严谨的老派领导喊“老大”,你看他会不会用眼神给你凌迟。这种称呼,更像是一种归属感的确认,是团队内部,尤其是核心小圈子的“黑话”。外人慎用。
再来说说“X哥”、“X姐”。这玩意儿,风险系数极高。我个人是极度不推荐在正式场合使用的。你以为喊声“哥”就拉近距离了?天真!这恰恰模糊了最关键的 权力距离 。在办公室里,关系再好,那也是工作关系。一声“哥”,把江湖气带进了写字楼,会让很多领导觉得你“拎不清”,不懂规矩。当然,凡事有例外。如果整个公司文化就是这样,大家彼此都“哥”、“姐”相称,那你入乡随俗。或者,私下里,非工作时间,你们关系真的铁到了可以一起撸串骂街,那另说。但在工位上,在会议室里,在邮件里,把那个“哥”字,吞回去。
还有一种越来越流行的,叫英文名。Kevin、Mary、David。特别是在互联网公司、外企,这几乎是标配。听起来,好像很扁平,很平等。大家都是同事嘛。别傻了。这恰恰是最具迷惑性的糖衣炮弹。
你天真地以为叫声“Kevin”,你俩就真是能一起喝酒的兄弟了。人家心里那杆秤,明镜似的。英文名只是创造了一种“伪平等”的氛围,让你在提意见、讨论工作时,心理负担小一点。但汇报关系、决策权、薪资待遇,这些最本质的东西,一样没少。你喊他Kevin,他让你加班到半夜,你敢不去吗?所以,别被一声英文名冲昏了头脑,忘了自己的位置。该有的尊重、该守的界限,一分都不能少。
我见过最绝的,是喊“老师”。尤其是在一些技术导向或者文化气息浓厚的公司。一声“X老师”,既表达了尊敬,又不显得谄媚;既拉近了距离,又保持了专业性。这个词儿,太妙了。它把上下级关系,巧妙地转化成了一种师徒关系、传授关系。你是在向他请教,他是在为你解惑。这比冷冰冰的“X总”有人情味,比油腻的“X哥”有格调。如果你的上级是个技术大牛或者行业前辈,喊他“老师”,大概率会让他心花怒放。
聊完了下对上,我们再换个视角,看看“上级怎么称呼下级”。
这里面的学问,一点不比前面少。
最常见的是叫全名,或者“小+姓”,比如“张三”、“小李”。这很中性。但同样,也缺乏温度。如果一个团队,领导永远是这么称呼下属,那这个团队的氛围,大概率好不到哪儿去。它像一台精准运行的机器,每个人都是一个零件,没有多余的情感链接。
于是,很多领导喜欢用“去姓化”的方式,直接喊名字。比如你叫李晓明,他就喊你“晓明”。这一下,感觉就不一样了。有种长辈对晚辈的亲切感。这种称呼,是一种主动释放善意、拉近距离的信号。它在告诉下属:我没那么高高在上,我们可以更轻松地交流。
但这里面也有个“度”的问题。如果一个男领导,总是特别亲昵地喊一个女下属的叠字名,比如“倩倩”、“婷婷”,那就得小心了。这可能会让对方,乃至整个办公室的人,都感到不适。边界感,是所有职场人,尤其是管理者,必须时刻紧绷的一根弦。
我还遇到过一种情况。有的领导,为了显示自己“亲民”,会给下属起外号。如果这个外号是善意的、有趣的,大家也接受,那能极大地活跃团队气氛。但如果这个外号是基于别人的短处、甚至是生理缺陷,那就是赤裸裸的职场霸凌。我曾经的同事,有点微胖,领导就天天“胖子”、“胖子”地叫。他嘴上不说,但谁都看得出他有多难受。这种所谓的“亲近”,不过是上级滥用权力的自我满足罢了。
所以,你看, 上级和下级怎么称呼 ,这背后哪是简单的几个字?它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一家公司的 职场文化 ,一个领导的管理风格,一个员工的情商和智慧。
在等级森严的国企或传统行业,你最好老老实实地按照行政级别来,一字不差,那是规矩。在追求扁平化的互联网公司,你可以大胆一点,观察大家怎么叫,然后快速融入。
最终,所有的技巧都指向一个核心: 观察 。
观察你的老板是什么样的人,他喜欢什么样的交流方式。观察你周围的同事,特别是那些如鱼得水的老油条,他们是怎么做的。观察整个公司的氛围,是严肃的,还是活泼的。
别再把“称呼”当成一件小事了。它就像你走进一个陌生房间的敲门声,敲得太轻,没人理你;敲得太重,惹人反感。只有那不轻不重,节奏恰到好处的三声,才能为你打开一扇顺畅沟通的大门。这门学问,值得我们每个在职场里摸爬滚打的人,好好琢磨琢磨。毕竟,有时候,一个称呼的改变,就是一次关系的跃迁,或者,一次无声的坠落。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