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有人问我“英语里表哥怎么称呼?”,我都有种想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告诉他一个可能让他有点失落的答案。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既简单得令人发指,又复杂得能聊上一个下午。
简单来说,答案就一个词: cousin 。
对,你没看错。无论是比你大的还是比你小的,无论是姑家的还是姨家的,无论是舅家的还是叔伯家的—— 表哥、表姐、表弟、表妹、堂哥、堂姐、堂弟、堂妹 ,在英语里,通通都叫 cousin 。

第一次知道这个事实的时候,我整个人是懵的。这……这也太“懒”了吧?我们文化里那套严谨分明、长幼有序、亲疏有别的称谓体系,到了英语里,直接被一个词“一锅端”了。那种感觉,就像你精心准备了一套包含前菜、主菜、汤品、甜点的法式大餐,结果对方直接拿出一个汉堡说:“瞧,这也是饭。”
我记得刚到国外那会儿,跟新认识的朋友 Alex 聊起家人,我兴高采烈地说起我 表哥 怎么在我小时候罩着我,我 堂姐 学习多厉害,我 表妹 多可爱。我眉飞色舞地用着“my older male cousin from my mother’s side”“my older female cousin from my father’s side”这种自创的、又长又拗口的“精确”翻译。Alex 听完,一脸真诚又带着点困惑地看着我,然后总结道:“Wow, so you have a lot of cousins .”
那一刻,我所有的“表”和“堂”,所有的“哥姐弟妹”,都被吸进了一个叫 cousin 的黑洞里。
那他们到底怎么区分啊?
这就是问题的复杂之处了。英语并非没有区分的办法,只是他们的区分方式,跟我们的逻辑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他们不依赖一个固定的称谓,而是通过“附加信息”来实现区分。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你问一个美国朋友:“周末去哪玩了?”他可能会说:“I went hiking with my cousin .” (我和我表哥/堂弟去远足了。)你看,在绝大多数不需要特别指明的情况下,一个 cousin 就足够了。听的人根本不关心这个 cousin 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你爸那边的还是你妈那边的。
但如果你追问:“Which one?” (哪个啊?)他才可能补充说明:* 用名字区分 :这是最最常见的方式。“Oh, David .” (哦,大卫。) 他们默认你认识他圈子里的人,或者名字本身就包含了性别信息。* 用年龄/长幼区分 :当需要强调长幼关系时,他们会说“my older cousin ” (我表/堂哥/姐) 或“my younger cousin ” (我表/堂弟/妹)。但这个用法远没有我们使用“哥、姐、弟、妹”那么高频和自然。更像是一种临时的描述,而非固定的称呼。* 用父母关系区分(这个是重点!) :如果真的、真的有必要分清是父系还是母系,他们会用一种描述性的短语。“My cousin on my mom’s side ” (我妈那边的亲戚,也就是我们的“表亲”),或者“my cousin on my dad’s side ” (我爸那边的亲戚,即“堂亲”)。看到了吗?这完全是一种笨拙的“解释”,而不是一个浑然天成的词。没有人会把“my cousin on my mom’s side”当成一个日常称呼挂在嘴边,那也太累了。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英语里表哥怎么称呼 ?最直接的答案是 cousin 。如果非要强调是“表”且是“哥”,那你只能在对话中补充说明:“He’s my cousin , my mom’s sister’s son. He’s a few years older than me.” (他是我表哥,我妈姐妹的儿子,比我大几岁。)
你看,我们用两个字解决的问题,他们需要用一句话来解释。
为什么会这样?语言背后的文化密码
这种差异绝不仅仅是语言习惯不同,它深深刻着文化和思维方式的烙印。
在中国文化里,家族是一个“网状”结构。以自我为中心,横向分内外(父系为内,母系为外),纵向分长幼。每一个称谓,都像一个GPS坐标,精准地定位了对方在你的家族网络中的位置。 “表哥” 这个词一出口,我们脑海里立刻浮现:母系亲属、男性、比我年长。这个称谓自带一种亲密而又略带疏离的复杂情感,它规定了你们之间的相处模式和责任边界。
而在以英语为主的西方文化中,家庭结构更偏向于“核心化”和“个体化”。家庭的基本单位是 a nuclear family (核心家庭,即父母和孩子)。超出了这个核心,其他的亲戚关系就被大大简化了。他们更强调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直接关系,而不是个体在整个家族谱系中的位置。
所以,David 就是 David,他首先是他自己,其次才是“我的 cousin”。他跟你之间的关系,更多是由你们的个人情谊、共同经历来定义的,而不是由一个预设的称谓来框定。这种关系更加平等、直接,但也可能……少了一些我们文化中那种与生俱来的、无需多言的“宗亲”羁绊。
表哥 这个词,自带一种江湖义气和成长回忆的温度。可能是小时候带你掏鸟窝、打游戏的那个人,也可能是逢年过节会被爸妈拿来比较的“别人家的孩子”。它是有血有肉、有故事的。
而 cousin ,它更像一个中性的、功能性的标签,一个文件夹的名字。文件夹里具体装的是什么,需要你一个个打开去看。它可以是你的死党,也可以是点头之交,这个词本身,并不提供太多的情感温度。
延伸一下,那些更“绕”的亲戚
既然聊到了 cousin ,不妨再往外延伸一步。
- Second Cousin :这个词我们翻译成“再从兄弟姐妹”或者干脆叫“远房亲戚”。指的是你父母的 cousin 的孩子。你看,英语在这方面倒是算得很清楚,一度、二度、三度(third cousin)……像在解数学题。
- Cousin-in-law :这是指你配偶的 cousin,或者是你 cousin 的配偶。比如你表哥的老婆,你可以叫她 your cousin-in-law 。同样,这也是个描述性称谓,日常生活中,大家基本还是直呼其名。
所以你看,一个简单的“ 英语里表哥怎么称呼 ”,背后牵扯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观念、社会结构,甚至是情感表达方式。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单词对等问题,而是一扇窗,让我们窥见另一种文化是如何构建它的人际关系网络的。
下次再用 cousin 这个词,或许你脑海里浮现的,就不再是一个干巴巴的单词,而是一整片文化和生活的风景了。它提醒着我们,语言不只是工具,它本身就是世界的一部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