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林清。
就叫林清。
只有林清。

没有“老林”,没有“小林”,没有“清儿”,甚至连正儿八经的“林先生”、“林女士”都很少听到。仿佛这个名字,就只是一个符号,用来区分茫茫人海中一个叫林清的人。可我是谁?我不仅仅是一个姓名啊!
这事儿,还真困扰我好久了。
小时候,父母叫我全名的时候,我知道,肯定是我又闯祸了。那种压迫感,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所以,当别人也用全名喊我时,我总觉得带着一种疏离和批评。
学生时代,同学之间,总会起各种外号。胖子,眼镜,学霸……好像没有一个能跟我沾边。他们叫我林清,就好像在念一个课本上的名字,毫无温度,毫无感情。
工作之后,情况更糟。同事们喊我“林清”,更多的是为了区分其他也姓林的同事。这名字,成了一个工具,一个代号。
难道我就只能是“林清”吗?
我不甘心。
我开始观察身边的人。那些拥有昵称的人,好像更容易融入集体,更容易被记住。他们不仅仅是一个名字,他们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自己的个性和故事。
比如我的朋友,杨柳。她的朋友们都叫她“柳柳”。这个叠字,瞬间就拉近了距离,让人觉得亲切可爱。还有我的同事,李明。因为他总是乐呵呵的,所以大家都叫他“开心果”。
我羡慕他们。
我也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称呼,一个能代表我的个性,能让我感到温暖和归属感的称呼。
可我该怎么给自己起一个称呼呢?
直接跟别人说:“以后叫我XX吧”?想想就觉得尴尬。
我尝试着在社交平台上给自己起一个昵称。一开始,我用了一些很流行的网络用语,比如“清风徐来”、“清清小仙女”之类的。但总觉得不对劲,太浮夸,太虚假,根本不是我。
后来,我开始尝试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入手。我喜欢摄影,喜欢旅行,喜欢看书。我给自己起了一个昵称:“清影”。这个名字,既包含了我的姓名,又暗示了我的爱好。
我开始在朋友圈里用这个昵称。一开始,并没有人注意到。但渐渐地,一些朋友开始叫我“清影”,甚至还问我:“清影,最近又拍了什么好看的照片啊?”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个名字,好像真的属于我了。
当然,也有些人觉得这个名字太文艺,太矫情。但我不在乎。重要的是,我喜欢这个名字,它能代表我,能让我感到快乐。
其实, 称呼自己 ,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字,它更是一种自我认同。当我们选择一个称呼时,我们也在选择自己的身份,选择自己的个性。
就算 只有姓名 ,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赋予这个名字更多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自己的选择,让别人记住我们,了解我们,喜欢我们。
所以,我还是林清。
但同时,我也是清影。
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摄影,热爱自由的林清。
我想,最重要的不是别人怎么称呼你,而是你怎么看待自己。
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
你的名字,就是你的标签。
而你,可以决定这个标签的内容。
这不仅仅是关于 怎么称呼自己 ,更是一种选择,一种表达,一种自我发现。
不要害怕尝试,不要害怕改变。
找到一个能代表你的称呼,然后,勇敢地做自己。
因为,你值得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
即使这个名字,一开始只是一个简单的“林清”。
我仍然在探索的路上,或许未来我会找到更适合我的称呼。但至少现在,“清影”这个名字,让我感到更加自信,更加快乐。
而这,就足够了。
所以,只有姓名又怎样?
我依然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称谓,定义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不仅仅是 只有姓名怎么称呼自己 ,而是如何在既定的框架下,活出独一无二的精彩。名字只是一个起点,而我是终点线的绘制者。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