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吧,特有意思。看日剧、看日本综艺,你是不是也纳闷过?那些看起来和蔼可亲、或者说气场全开的日本大妈们,她们到底怎么称呼自己?你以为她们都跟新闻主播似的,张口闭口都是标准、端お庄的 「私(watashi)」 吗?拉倒吧,那都是对外人的面具,或者说,是在非常正式、需要保持距离的场合才会拿出来的“官方用语”。
真正的生活里,那叫一个五花八门,精彩纷呈。一个简单的自称,背后门道可深了,简直就是一张日本女性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的活地图。
咱们先说说那个你最熟悉的 「私(watashi)」 。这词儿,没错,是“我”的意思,男女通用,礼貌得体。一个刚认识你的邻居太太、去区役所办手续的职员大姐、孩子学校PTA会议上不熟的家长……她们对你说话,大概率会用这个。听起来是不是很安全、很标准?但也就是因为太标准了,所以它没感情。它像一件崭新的、还没下过水的衬衫,笔挺,但僵硬。在亲密关系里,谁要是还用这个,那感觉……就好像夫妻俩在家还管对方叫“X先生”“X太太”一样,透着一股子马上就要分行李的疏离感。

所以,当场景切换到家庭内部,切换到真正的日常,好戏才刚刚开场。
最常见的一个变招,我敢打赌你肯定听过,就是 用身份来称呼自己 。
比如,一个妈妈对她的孩子说话,她会很自然地说: 「お母さん(okaasan)、疲れちゃった」 (妈妈,我好累啊)。她不会说「私は疲れた」。这一声 「お母さん」 ,瞬间就把家庭的氛围感拉满了。她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而是“孩子的妈妈”这个角色。同理,当她跟孙子孙女说话时,就会变成 「ばあちゃん(baachan)、お菓子持ってきたよ」 (奶奶/外婆,我带点心来咯)。
这种称呼方式,第一次听觉得有点怪,好像在演戏。但听多了,你就品出味儿来了。这里面有宠爱,有亲昵,也有一种……怎么说呢,一种身份的“固化”。她的人生似乎完全融入了家庭这个巨大的容器里,她的自我认知,很大程度上是由她在家庭里的角色来定义的。这是东亚文化圈里一种很微妙的共性,但在日本,通过语言这种形式,表现得尤其淋漓尽致。她是你妈,是你奶奶,是这个家的核心,但那个曾经叫“花子”或“美雪”的少女,仿佛就被“妈妈”和“奶奶”这两个身份给覆盖了。
当然,还有更日常、更“自己人”的说法。在关西地区尤其流行的一个词,叫 「うち(uchi)」 。
「うち」 本来的意思是“家”或者“里面”。用来自称,就带有一种“自己人”“我们这边”的ニュアンス(nuance)。一个大阪的大妈跟邻居唠嗑,抱怨她老公,很可能会说: 「うちの旦那、ほんまアホやねん!」 (我老公,真是个笨蛋!)。这里的 「うち」 ,就是“我”。但它比「私」要随意、亲近得多,带着一种不设防的、自己人的感觉。它不像「お母さん」那样完全被家庭角色定义,但又比「私」多了一层“归属感”。这个词自带一种小小的结界,说出口,就等于告诉你:“咱俩关系不错,我跟你说的可是掏心窝子的话。”
接下来这个,就更有意思了,也更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那就是 用自己的名字来称呼自己 。
你可能会觉得,哎?这不是小女孩撒娇的专利吗?比如一个叫“美纪”的女孩说 「美紀、これが欲しい!」 (美纪想要这个!)。是的,年轻人用得多。但有些“大妈”,尤其是心态比较年轻,或者说有点“天然呆”属性的,也会保留这个习惯。她可能对着关系特别好的朋友,或者在家里跟老公撒娇时,冷不丁就冒出一句用自己名字做的自称。比如一个叫“明美”的阿姨,可能会撅着嘴说: 「明美も行きたかったのに…」 (明明人家明美也想去的嘛…)。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它瞬间打破了年龄的隔阂,让人觉得她内心深处还住着一个没长大的小姑娘。当然,这招得分人分场合,用不好就容易被觉得“装嫩”,但在特定的亲密氛围里,它就是一种独特的、充满个人色彩的魅力。
还有一种更高阶的玩法,就是 “无主语大法” 。
日语这个语言,很多时候主语是能省就省的。大家靠上下文、靠语气、靠彼此的默契来理解说的是谁。一个日本大妈,可能跟朋友打着电话,抱怨了一大堆,从头到尾一个指代“我”的词都没用。
“昨天啊,去超市了嘛。想着买点打折的牛肉。结果你猜怎么着?全没了!气死。然后呢,就顺便去百元店逛了逛,看到个特好用的东西。就……买了仨。回家路上还碰到田中太太了,聊了好久。真是的,累死了。”
这一大段话里,主语全都是“我”,但她一个「私」都没说。这就是日本人的语感。在彼此都心知肚明的情况下,反复强调“我”反而显得累赘和生分。这种省略,本身就是一种亲近和默契的体现。
所以你看, “日语大妈怎么称呼自己” ,这根本不是一个能用单一词汇回答的问题。
它是一个光谱。一头是极其公式化、保持距离的 「私」 ;另一头,则是完全融入对话、甚至不需要言明的“无主语”状态。而中间,填充着 「お母さん」 这种基于家庭角色的身份认同, 「うち」 这种基于“自己人”圈子的亲近感,还有 「自己的名字」 这种基于个人性格和历史的独特表达。
一个日本女性,在她一天当中,可能会在这几种自称之间无缝切换。对着快递员说「私」,转头对儿子就变成「お母さん」,接起闺蜜的电话也许就用了「うち」,跟老公撒个娇又成了「明美」。
每一个词的选择,都是一次对自己身份的确认,一次对谈话对象关系的定位。这比任何教科书上干巴巴的语法解释,都更能让我们窥见日本社会那复杂、细腻又充满人情味儿的真实一面。这哪是学语言啊,这简直就是在学一门叫做“读空气”的社会学。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