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好奇过,在那个层层叠叠、规矩比天大的 宫廷 里,身居九重之上的 太后 ,面对自己的亲生 女儿 ,嘴里会吐出怎样的 称谓 ?是甜腻的 小名 ?还是威严的封号?这问题啊,乍一听简单,细想起来,里头的门道可深着呢。
首先得明白,在那个体系里,“ 女儿 ”这个身份,远没有“ 公主 ”来得重要、来得沉重。一旦受封 公主 ,她就不再仅仅是某个女人的孩子,她是皇家的金枝玉叶,是政治联姻的筹码,是父皇或母后( 太后 )权力辐射的一部分。所以,最最普遍、最最官方、也最不带私人感情色彩的叫法,无疑就是那个响亮的封号—— 公主 。比如,如果她被封为某个特定的 公主 ,像历史上的 太平公主 ,那 太后 当着外人,或者在正式场合,脱口而出的多半是“ 太平公主 ”。这不仅是 称呼 ,更是地位的确认,是提醒所有人——包括她自己——你的身份是什么。
但私底下呢?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者病榻前,或者母女二人难得的温馨时刻(如果真有这种时刻的话),那个高高在上的 太后 ,会用怎样的声音,唤出那个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血肉?我想,这大概是最考验想象力的地方了。教科书不会告诉你,史书里也很少记载这种“私房话”。但总归,她首先是个母亲,哪怕被无数政治和权谋磨去了棱角,心底最深处,总该有点柔软吧?

或许是 小名 。那些孩子小时候咿呀学语时,母亲随口叫出的乳名,带着泥土气息和童年温度的 称谓 。但在 宫廷 里, 小名 是个极其私密、极其珍贵的词儿,通常只有极少数亲近的老人——比如从小看着她长大的奶娘、贴身宫女——才敢偶尔提起,更别说金口玉言的 太后 了。她敢叫吗?她还记得吗?即便记得,会不会觉得别扭,觉得那个 小名 配不上如今的 公主 身份,配不上自己 太后 的尊荣?这种可能性,我觉得有,但非常低,除非母女关系异常亲密,而且是在绝对封闭、绝对安全的私密空间里。
更可能的是一个介于正式与非正式之间的 称谓 。比如,简单的一个“孩子”。这个词儿可太妙了,它既没有 公主 那么疏离,也没有 小名 那么亲昵,它是一种身份的概括,一种带着长辈口吻的呼唤。喊一声“孩子”,可能包含了复杂的情绪——有母亲的关切,有长者的教诲,甚至可能带着一丝丝不易察觉的叹息,叹息这孩子身在帝王家,永远不能像寻常百姓家的 女儿 那样活得自在。又或者,如果 太后 的性格更硬朗些,更不拘小节些(当然,这样的 太后 不多见),她会不会直接叫 女儿 的名字?别忘了,古代女子的名字通常不轻易示人,尤其是在 宫廷 。但母女之间,会不会打破这层禁忌?很难说。
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得看这位 太后 是亲生的 太后 ,还是继位的 太后 ,抑或是凭子贵母的那种 太后 (但这里讨论的是她对自己的 女儿 ,所以是亲生 太后 )。还要看她是通过什么方式走到 太后 这个位置的——是顺理成章母仪天下,还是历经坎坷甚至是通过非正常手段?她的经历会极大影响她的性格,进而影响她与 女儿 的关系以及 称呼 方式。一个靠自己手段走到 太后 位置的女人,比如武则天,她与 太平公主 的关系复杂,既有母女情,更有政治算计。她如何 称呼 太平公主 ?在朝堂上,肯定是“ 太平公主 ”,带着对她能力的认可(或忌惮);在私下,也许是 小名 “荣儿”,带着一丝少有的温情;但在冲突时,也许连名字带姓地直呼,带着帝王的怒气和母亲的失望。这 称谓 ,是随情境、随心情、随权力博弈而随时变化的。
所以啊,别以为 太后 叫 女儿 就固定一种 称呼 。那就像问你妈怎么叫你一样,小时候 小名 ,长大后大名,惹她生气了可能直接喊你全名,心情好可能又是“宝贝儿”。只是在 宫廷 这个放大镜下,这份变化带着更强的仪式感、更重的等级、更深的隐情。 太后 对 女儿 的 称谓 ,从来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字或头衔,它是母女关系的一面镜子,照出了亲情在高墙里的扭曲与压抑,照出了权力对人性的侵蚀,也可能,在最最不经意的瞬间,照出一缕微弱但真实的母爱光辉。
每一种 称谓 ,都像一个密码,解读的是那位至高无上的女性,在她人生中面对自己骨肉至亲时的复杂心境。是“ 公主 ”的疏离,是“孩子”的无奈,还是极少数时刻才出现的 小名 的珍贵?我想象着,也许,在那些故事里没有写下的瞬间,当 太后 看着渐渐长大的 女儿 ,看着她从一个懵懂的 小名 孩童变成一个有着自己心事、即将远嫁和亲的 公主 ,她嘴里的 称谓 ,是变了又变的吧?每一次改变,都像是在心里划了一道痕,记录着时间和身份带来的隔阂。那一声声 称呼 ,真是字字千金,又字字心酸啊。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仅仅一个“ 太后 怎么 称呼 你 女儿 ”的问题,能让人想这么多,心头不是滋味的原因吧。因为那不是寻常人家的亲情,那是在规矩和权力夹缝中,艰难生长的母女连心。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