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全中国的舅舅,可能都经历过这么一个瞬间,就是当姐姐或者妹妹,把那个还带着奶香、皱巴巴的一小团塞到你怀里,郑重其事地告诉你:“喏,你外甥”的时候,一种奇异的、混杂着责任感和喜悦的情绪瞬间就把你淹没了。
那个瞬间,“ 舅舅 ”这个词,才算真正砸在了你心上。
在这之前, 舅舅跟侄儿怎么称呼 ?这问题对我来说,就跟“茴香的茴有几种写法”一样,属于常识,但又有点模糊。书上写得明明白白,妈妈的兄弟,你是他的 外甥 (或外甥女),你得管他叫 舅舅 。反过来,他对你的标准称谓,就是 外甥 。

听起来,多简单,多标准。
但生活,从来就不是一本教科书。
我外甥刚会说话那会儿,我姐天天逼着他,指着我的照片,一个音一个音地教:“舅——舅——”。他呢,口齿不清,含着口水,喊出来永远是“ziu ziu”,或者干脆就是“啾啾”。全家人笑得前仰后合,从此,“啾啾”就成了我俩之间最初的密码。他一这么喊,我就知道,那小家伙准是想让我举高高,或者是要我兜里藏着的糖了。
你看,这 称呼 ,它压根就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标签,它是有温度的,有画面的。
等到他再大点,上了幼儿园,懂事了,开始字正腔圆地喊我“ 舅舅 ”。那俩字儿从他嘴里蹦出来,脆生生的,带着一股子认真劲儿。尤其是在外人面前,他会特别大声地喊,好像在向全世界宣告:“看,这是我舅舅!”那份骄傲,让我心里头,比喝了蜜还甜。这时候的“ 舅舅 ”,是一种身份的确认,是一种血缘的炫耀。
而我呢?我几乎从来没正儿八经地喊过他“ 外甥 ”。
这词儿,太书面了,太正式了。你想象一下,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对着一个正玩得满头大汗的小屁孩说:“喂,外甥,过来喝口水。”……别扭!浑身起鸡皮疙瘩。感觉像是在演什么年代剧。
我们之间,更多的是外号。
他胖乎乎的时候,我叫他“小肉球”;他调皮捣蛋,上房揭瓦的时候,我叫他“混世魔王”;他换牙,说话漏风,我就学他,故意逗他:“小豁牙子,你说啥我听不清!”他气得追着我打,满屋子乱窜。
所以说, 舅舅跟侄儿怎么称呼 ?这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
真正的称呼,藏在关系里。
关系亲近的,怎么随意怎么来。他可以直呼我的小名,比如我叫“阿强”,他玩疯了,可能会喊“强舅!”,甚至直接就是“阿强,快来!”。我一点儿不觉得冒犯,反而觉得,嘿,这小子,跟我没外道。这是一种超越了辈分的亲密。
等他到了青春期,那又是另一番光景。男孩子嘛,开始有点小别扭,有点小叛逆。那段时间,他见了我,可能就是从喉咙里挤出一个单音节的“舅”,或者干脆点点头,眼神就算打过招呼了。那声“舅”,短促,低沉,带着点儿少年人特有的、不想与世界为伍的酷劲儿。
我懂。我也经历过那个阶段。这时候的 称呼 ,像一个晴雨表,告诉你,你们的关系进入了一个需要保持距离、互相尊重的“安全期”。你不能再像小时候那样揉他的脑袋,叫他“小屁孩”了。你得把他当个“小大人”看。我可能会拍拍他的肩膀,叫他的大名:“XX,最近球打得怎么样?”
你看, 称呼 在变,它跟着年龄、心境、关系一同成长。
而“ 外甥 ”这个词,对我来说,只在特定的语境下出现。
比如,跟朋友吹牛的时候。“我那 大外甥 ,今年考上重点高中了,厉害吧!”这里的“外甥”,带着炫耀和骄傲。
或者,在需要明确关系的时候。比如在医院填家庭关系表,我会在“关系”那一栏,一笔一划地写下“ 外甥 ”。这里的“外甥”,是法律和宗族意义上的,是责任。
我还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地域差异。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南方,家族观念重,辈分特别讲究。 舅舅 就是 舅舅 ,不能乱叫。而在北方,可能就更随性一些。我有个东北的朋友,他外甥直接管他叫“哥”,他说他们家那边,年龄差不多的,都这么叫,显得亲。
所以,别再纠结于那个标准的、唯一的答案了。
舅舅跟侄儿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的核心,从来就不是“应该怎么叫”,而是“你们想怎么叫”。
是那个牙牙学语的“啾啾”?是那个充满依赖的“ 舅舅 抱”?是那个调皮捣蛋的“臭小子”?是那个青春期里有点疏离的“舅”?还是成年后,可以一起喝酒、聊心事时,那一声包含了万千感慨的“ 舅舅 ”?
每一个 称呼 ,都是一段记忆的切片,都是一份情感的快照。
我现在最期待的,是等我外甥也长大了,成家了,或许有一天,他会带着他的孩子,指着已经有点白头发的我,笑着说:“快,叫舅公。”
那一刻,“舅”这个字的意义,又会变得不一样了。它不再仅仅是我和他之间的故事,而是一种血脉的延续,一种爱的传承。
所以,别问我 舅舅跟侄儿怎么称呼 。去问你的心,去听你们之间的笑声和吵闹声。答案,全在里面。它比任何一本字典,都解释得更清楚,更动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