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腊月,冷得像刀子刮,窗外呼呼地响,屋里却静得出奇。我爷爷,一个平时嗓门大得能把房顶掀了的老头,那天却坐在矮桌前,小心翼翼地铺开黄纸,那张纸,平时看着不起眼,那时候却仿佛带着某种沉甸甸的分量。墨汁研好了,闻着一股淡淡的、有点陌生的香气,跟写春联的墨不一样。旁边放着一叠折叠好的纸包,扁扁的,透着一种即将被填满的空虚。爷爷戴上老花镜,拿起毛笔,蘸了蘸墨,笔尖悬在纸上,却没有立刻落下去。他在想。我在旁边看着,小小的我,不懂这在干嘛,只觉得这气氛,有点肃穆,又有点神神秘秘。
后来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写包”,或者叫“送钱粮”。腊月里做这事,是给咱们家已故的亲人们,给老祖宗们,送点“过年钱”,图个念想,图个心安。而那层层的讲究里,最让我这个局外人摸不着头脑,也是最关键的,就是那 写包腊月怎么称呼 的问题。纸包上写什么,怎么写,谁送给谁,那个 称呼 ,到底该怎么用?
这不是随便写个名字那么简单。它有它一套不成文的规矩,一套几代人默默遵守的体系。首先得知道,这包,是给谁送的。通常是给家里的直系祖先,从近到远。给爷爷奶奶的,给太爷爷太奶奶的,再往上,可能就写个统称了。

那 称呼 怎么写呢?最常见、也最讲究的,是写灵位。格式通常是: 故 显 考/妣 [姓氏] 讳/名 [名字] [称谓] 之灵位 。你看,光是这几个字,就有好多学问。“故”是已故。“显”是德行昭著,一般用于直系尊长。“考”指父亲,“妣”指母亲。 [姓氏] 自然是家族的姓。然后是名字,这里又有讲究了,有的地方写“讳”,跟着名字,表示对长辈的避讳;有的地方直接写“名”加名字。这字眼的选择,有时也看地方习俗和家族传统。
接下来是 称谓 。这个 称谓 ,就直接关系到 写包腊月怎么称呼 的核心了。如果写给父亲, 称谓 可能是“老大人”;写给母亲,可能是“老孺人”。这是比较传统的说法,带着一种尊崇。再往上,给祖父祖母,也有相应的尊称。当然,不是所有人都用这么复杂的灵位格式。有些地方,可能就写“故 [姓氏] 门中历代祖宗之位”,或者直接写 [姓氏] 氏历代先祖。这种就是比较泛泛的 称呼 ,但同样表达了心意。
那具体到人呢?比如要给刚刚过世的爷爷奶奶送钱粮,包上怎么写?如果不是写灵位,比较家常的写法可能是“上奉 [爷爷奶奶的姓氏] 门中 [爷爷的名字] 老大人/老先生收用”或“上奉 [爷爷奶奶的姓氏] 门中 [奶奶的名字] 老孺人/老夫人收用”。这里的 称呼 ,从“老大人”、“老孺人”,到更近乎生活的“老先生”、“老夫人”,其实都在传递一种关系和尊敬。你看,“收用”二字,直接且朴实,仿佛真送了些什么过去。
更简单、也可能是为了让后辈更容易记住的,直接写“故 [爷爷奶奶的姓氏] [爷爷的名字] 之灵位”或者“故 [爷爷奶奶的姓氏] [奶奶的名字] 之灵位”。这里就把“显考/妣”、“讳/名”等字简化了, 称呼 也直接用“之灵位”来代替具体的尊称。这是一种简化,但依然遵循着某种逻辑—— 称呼 要准确指向那位先人。
但说实话,这些规矩,现在的年轻人知道的越来越少了。我记得有一次,有个堂弟问我,给太奶奶写,是不是就写“太奶奶收”就行了?我当时愣了一下,想了想爷爷写包时的那种慎重,那种笔下的每一个字都像是在跟另一个世界的亲人对话的感觉,我觉得 称呼 绝不仅仅是两个字那么简单。它承载的是辈分,是尊重,是家族的脉络。直接写“太奶奶收”,虽然情感上没错,但在仪式感和传统 称呼 的规矩里,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
所以, 写包腊月怎么称呼 ,不是个固定死的答案,它像是一条流淌了很久的河,不同流域,不同分支,有不同的叫法。但核心总归是:明确你要送给谁,用带着敬意和准确指向的 称呼 。可以是格式严谨的灵位,可以是稍微简化但依然带着尊称的写法,甚至可以是那种包含家族姓氏、涵盖历代祖先的统称。但最重要的是,写的人心里要清楚,这个包,是要给谁的。那个 称呼 ,是连通两个世界的密码。
那一年腊月,爷爷写完后,把纸包一个一个叠好,装进一个旧布袋里。我看着他,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弯着的背上,他轻声念叨着名字,仿佛在跟他们对话。那个画面,比任何关于 写包腊月怎么称呼 的解释都要深刻。 称呼 是形式,形式里藏着的是对先人的思念和敬重。不论 称呼 写得多么符合规矩,如果心里没有这份念想,那也只是废纸一张。
如今,我也到了需要承担起这份传统的年纪。每年腊月,当我铺开纸,拿起笔,脑子里回响的总是爷爷写包时的那个下午。那些复杂的 称呼 ,那些字眼里的讲究,好像就不再仅仅是文字,它们是一个个站立起来的影子,是家族树上一个个不再发声却依然被铭记的名字。而 写包腊月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也从一个知识点,变成了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或许,有时候不必拘泥于字句的完美,只要那个 称呼 ,是出自真心,是饱含思念,那份心意,先人们一定能收到。那时的安静,那时的墨香,那种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感觉,才是腊月写包最动人的地方。而那 称呼 ,只是一个引子,引我们走进那份深沉的连接里。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