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称呼戊子年?揭秘那些藏在史书里的别称雅号

一说到 戊子年 ,你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是不是就这三个字,干巴巴的,像个代码?我以前也这么觉得,就是一个甲子轮回里的普通一员嘛。直到有一天,我泡在故纸堆里,一头扎进去,才发现,嘿,事情根本没那么简单。古人对年份的称呼,那才叫一个讲究,一个活色生香。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一个简简单单的“戊子年”,在古代,到底能有多少种面孔。

首先,最硬核、最官方的,当然就是 干支纪年 法本身。 “戊子” ,这俩字就是它的“大名”,是刻在历史骨架上的记号。戊,天干第五位,属土,阳土,是那种城墙高山一样厚重稳当的土。子,地支第一位,属水,是老鼠,也是万物初萌的那个起点。所以, 戊子年 本身就带着一种“高岸深谷”的奇特组合感,厚土之下,暗流涌动。这可不是我瞎掰,古人玩的就是这套阴阳五行的逻辑,他们觉得年份本身就自带“性格”和“运势”。这个是基础,是通行全国的“身份证号”,无论你是皇帝老儿还是贩夫走卒,说到这一年,官方文件上写的,就是 戊子

古代怎么称呼戊子年?揭秘那些藏在史书里的别称雅号

但你要是觉得古人就这么没劲,那就大错特错了。

来,上个“猛料”。古人除了干支,还有一套听起来更玄乎的系统,叫 五行纳音 。每个甲子年的组合,都有一个对应的纳音五行。那 戊子年 是什么呢?说出来吓你一跳—— “霹雳火”

对,你没看错,就是雷电之火! 霹雳火

你品,你细品这个名字。是不是瞬间就有画面感了?这哪还是个年份代号,这简直就是一部灾难大片或者英雄史诗的预告片啊!一个被命名为“霹雳火”的年份,你觉得它会是风平浪静、岁月静好吗?不可能。古人会觉得,这一年,天上雷声滚滚,世间必有大事发生。可能是剧烈的变革,可能是惊天的灾祸,也可能是某个英雄人物横空出世,如闪电般划破长空。所以,当文人墨客在诗文中感叹时事,或者老百姓在田间地头议论纷纷时,他们嘴里的 戊子年 ,可能就带着一种敬畏,一种不安,他们说的或许是:“唉,今年可是个霹雳火年景,得小心着点儿。”这称呼,一下就从一个冰冷的时间坐标,变成了一个有温度、有情绪、甚至有“脾气”的存在。

聊完“脾气”,再来说说它的“小名”。这就简单多了,也是我们现在最熟悉的。地支“子”对应什么? 生肖鼠 嘛。所以, 戊子年 在民间最通俗的叫法,就是 戊子鼠年 。这个称呼一下子就亲切了,充满了烟火气。就像你的大名叫“李建国”,但街坊邻居、亲朋好友都叫你“小石头”一样。官方场合用前者,日常生活中,后者才更深入人心。老百姓关心的是柴米油盐,是庄稼收成,他们会把年份和十二生肖的习性联系起来,琢磨着这个鼠年是不是粮食会多,或者鼠患会不会严重。这个称呼,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朴素的期盼。

你以为就完了?不不不,古人,特别是那些玩弄星象、制定历法的“技术宅”们,还有更高级、更雅致的玩法。

在先秦到汉代那会儿,曾经流行过一种叫 “岁星纪年” 的方法。岁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木星。它差不多十二年绕天一周,正好和十二地支对应。于是,古人就给岁星在天空不同位置的年份,起了十二个特别古雅的名字。那么,地支“子”对应的年份叫什么呢?

“困敦”

“困敦”!这名字是不是一下子就把格调拉满了?听着就感觉一股上古洪荒的气息扑面而来。“困”和“敦”都有混沌、厚实、盘踞不动的意味。它描绘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就像是冬天的大地,万物凋零,种子深藏在冻土之下,混沌一片,但又孕育着无穷的生机,等待着春天的一声惊雷。所以,当一个学识渊博的大儒,在和朋友书信来往时,他可能不会写“今逢戊子”,而是会写“岁在困敦”,一下子,文化人的那种范儿就出来了。 “困敦” 这个称呼,代表的是一种哲学层面的时间观,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在描述时间的形态和本质。它和“霹雳火”那种爆裂感形成了奇妙的对比,一个内敛深沉,一个外放激烈,共同描绘着 戊子年 的复杂面貌。

最后,还有一种最特殊,也最“有血有肉”的称呼方式,那就是用 历史事件来命名

时间对于亲历者而言,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的数字。比如元朝的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就是个 戊子年 。那一年,权臣桑哥倒台,朝野震动。对于当时经历过那场政治风暴的官员和百姓来说,那一年的记忆,可能就牢牢地和“桑哥之乱”捆绑在了一起。几十年后,当一个老者给孙子讲故事,他会说:“想当年啊,‘困敦’那年,霹雳火年景,就是桑哥倒台那年……”你看,各种称呼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交织在了一起。

又比如清代的道光八年,1828年,也是 戊子年 。那一年,新疆发生张格尔叛乱,清廷派兵平定。对于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尤其是身处其中的军人、官员和边疆百姓,“道光八年”或者“戊子年”这个符号,远不如“平定张格尔那年”来得刻骨铭心。

所以说啊, 古代怎么称呼戊子年 ,这根本不是一个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它像一个洋葱,你可以一层一层地剥开。

最外面是 “戊子” 这个官方代码;往里一层是 “霹雳火” 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纳音“脾气”;再往里是 “鼠年” 这个接地气的民间“小名”;剥到核心,还有 “困敦” 这个充满哲学意味的上古“雅号”。而浸透在每一层洋葱纹理里的,则是那一年所发生的、被人们反复讲述的 历史事件

这些称呼,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丰满的 戊子年 。它不再是日历上一个孤零零的格子,而是一个充满了想象、敬畏、期盼和记忆的时间容器。古人就是这样,用他们独特的方式,给冰冷的时间,注入了灵魂。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