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看到某些古装剧,只要背景往西边一挪,不管是什么龟兹、于阗还是什么别的西域小国,里面的王子一律被称作“王子殿下”,我就头疼。编剧们是不是觉得,只要出了玉门关,所有地方都跟自家后花园似的,称呼都得按着中原的模板来?这简直是对那片灿烂又复杂的 古代西域 文明的一种……怎么说呢,一种懒惰的扁平化处理。
所以,你问我 古代西域皇子怎么称呼 ?我没法给你一个标准答案。因为这问题本身,就问错了。
“西域”这个词,本身就是个中原中心视角下的地理概念。它不是一个统一的大帝国,从来都不是!想象一下,那是一片广袤无垠、风沙与绿洲并存的土地,上面散落着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大大小小的邦国、部落、城邦。语言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政治体制更是天差地别。从帕米尔高原到天山南北,从草原游牧到绿洲农耕,你指望他们用同一个词儿去称呼自家未来的继承人?不可能的。

咱们得掰开揉碎了说。
首先,得看是哪个“系统”里的。在广袤的北方草原和西域东部,长期以来都是突厥系民族的天下。想想强大的突厥汗国,后来的回鹘、葛逻禄等等。在他们的世界里,皇子,或者说可汗的儿子们,有一个非常响亮、而且充满力量感的称呼—— 特勤 (Tegin) 。
特勤 这个词,可不是简简单单的“王子”。它在古突厥语里,带着一种特定的身份和职责。一个 特勤 ,通常意味着他不仅是血统高贵的继承人候选,更是一位已经被分封、拥有自己部众和领地的军事首领。他从小就要在马背上长大,弯弓射雕,冲锋陷阵,用战功来证明自己配得上“黄金家族”的血脉。这跟中原王朝里,养在深宫、学习经史子虚、玩弄权谋的“太子”或“皇子”,压根儿就不是一个路数。电视剧里那种文文弱弱、动不动就谈情说爱的西域“王子”,要是真放到突厥人的环境里,恐怕连做个 特勤 的亲兵都不够格。
比如唐朝时归顺的名将阿史那社尔,他就是东突厥处罗可汗的次子,他早年的身份,就是一位统领部落的 特勤 。这称呼背后,是草原的狼性、是实力的崇拜,是“打下来才是你的”那种硬核逻辑。
说完草原,我们再把目光投向那些镶嵌在丝绸之路上的绿洲明珠。比如以经商闻名于世的粟特人,他们的康国、安国、史国。这些地方,与其说是王国,不如说是商业城邦联盟。他们的统治者,有时候叫“翕侯”,有时候有自己本地的称谓,比如康国的王就叫“温”。他们的社会结构,更接近于商业贵族共和,而不是中原式的皇权集权。
那么,在这种城邦里,统治者的儿子叫什么?史料上记载得非常模糊。但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很可能没有一个像“皇子”或 特勤 那样,带有强烈政治继承色彩的固定称谓。或许,人们更多地是称呼他的名字,然后加上他父亲的头衔,类似于“城主温之子”。他的地位,更像是一个“少东家”,一个需要学习如何管理商队、如何处理城邦贸易、如何与各方势力周旋的继承人。他的价值,不体现在武功,而体现在他的商业头脑和外交手腕上。称呼,自然也就更务实、更生活化。
再往南走,到了塔里木盆地南缘的 于阗(tián) 。这是一个深受印度佛教文化影响的塞种人(Saka)古国。他们的国王,自称“天子”,王后称“天皇后”,这明显是受到了中原王朝的影响。但他们的王族内部,又保留着浓厚的本地和佛教色彩。于阗的王族姓氏是“尉迟”,他们的王子,在汉文史料里,有时候被直接记为 “王子” 或 “太子” ,这说明他们在与中原交往时,会使用对方能理解的词汇。
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他们自己的语言——于阗塞语里,肯定有一个更地道的、我们今天已经失传的称呼。这个称呼里,可能包含了对佛陀的虔诚,也可能联系着某个神话传说。想象一下,一个深目高鼻、信奉大乘佛教的于阗王子,在宏伟的佛教寺院里,人们用一种我们听不懂的语言称呼他,那声音里,混合着梵语的韵律和沙漠的苍凉。这画面,比一句干巴巴的“王子殿下”要生动一万倍。
还有龟兹,那个以音乐和舞蹈闻名的地方。龟兹人说的是一种独特的印欧语系语言——吐火罗语。他们的王姓“白”,其王室的称呼,想必也藏在已经消亡的吐火罗语里。我们今天只能从汉文史籍的零星记载里,窥见“龟兹王之子”这样的描述。但这只是一个功能性的转述,而不是那个称呼本身。
当然,也有例外。
最典型的就是 高昌国 。这个由汉人阚氏、张氏、马氏,特别是后来的麹(qū)氏家族建立的王国,简直就是中原文化在西域的一块“飞地”。他们使用汉字,遵行汉家礼仪,设立郡县,学习儒家经典。在这样的一个国家里, 古代西域皇子怎么称呼 ?答案就变得非常简单了:就是 太子 和 王子 。
麹氏高昌的君主称“王”,其继承人自然就是 太子 。整个宫廷的运作模式,几乎就是中原王朝的一个微缩版。所以,如果一个故事的背景设定在高昌,那么称呼一位王子为“王子殿下”,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你看,稍微梳理一下,我们就得出了至少三种完全不同的模式:突厥系的 特勤 ——代表着草原的武力与分封。中原化的 太子/王子 ——代表着汉式礼仪与集权继承。以及那些淹没在历史尘埃里的,无数粟特的、于阗的、龟兹的、焉耆的本土称谓——它们代表着 西域 真正的多样性。
所以,别再问“古代西域皇子怎么称呼”这种大而化之的问题了。这片土地的魅力,恰恰就在于它的“不同”。每一个消失的称谓背后,都是一个独特的文明。把他们都粗暴地塞进“王子”这个模具里,是对历史的辜负。
下一次,当我们遥望那片大漠孤烟,或许可以多一分想象:在某个被遗忘的绿洲古城里,一位少年走过长廊,人们向他行礼,口中念出的那个尊贵称呼,到底会是什么样的发音呢?那声音,才是 西域 真正的回响。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