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真正无聊的人,从来不会举着大喇叭昭告天下:“嘿,我,一个无聊透顶的人!”
不,他们不会。
他们有一套自己的话术体系,一套精心编织的、用于自我防御和身份认同的黑话。这些词,听起来温和、无害,甚至带着点与世无争的谦卑。但你只要稍微把这些词放在舌尖上咂摸一下,就能品出那股子温吞水般的乏味。他们用这些标签给自己筑起一道安全墙,墙内是日复一日的重复,墙外是他们既恐惧又鄙夷的“瞎折腾”。

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个万能挡箭牌—— “我这个人比较简单” 。
“简单”,多好的一个词。让人想起白衬衫,玻璃杯,极简主义的装修风格。但从一个自称无聊的人嘴里说出来,这个“简单”就变味了。它不再是删繁就简的主动选择,而是一种能力匮乏的被动陈述。
上次朋友介绍一个男生,线上聊得还行,约出来吃饭。几巡下来,我试图找点话题,从最近大热的电影聊到他朋友圈里晒的旅行照。他一概用“还行吧”、“就那样”、“没什么特别的”来回应。我有点绝望,只能使出杀手锏:“你平时有什么爱好吗?”
他放下筷子,认真地看着我,仿佛在陈述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我啊,我这个人比较 简单 。平时就喜欢宅着,看看剧,也没什么特别的爱好。”
那一刻,我脑子里“嗡”的一声。这个“简单”,翻译过来就是:我的世界里没有风暴,没有狂喜,没有探索欲,甚至连一丝涟漪都懒得兴起。我的精神世界是一间空旷的水泥房,四壁空空,连回声都显得多余。他不是简单,他是 贫瘠 。他不是没爱好,他是 丧失了爱好的能力 。
紧随其后,是“简单”的孪生兄弟—— “稳定” 。
“我追求的就是一份 稳定 的生活。”
说这话的人,通常有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一份不算高但饿不死、也撑不着的薪水。他们最大的恐惧是“变化”,最大的成就是“一成不变”。你跟他说去某个没去过的小巷子探店,他会皱眉:“导航上没有,万一不好吃呢?还是去常去那家吧。”你跟他说有个新的职业机会,有挑战但也有前景,他会摆手:“现在这样挺好的,瞎折腾什么。”
这种对“稳定”的极致追求,本质上是一种对生命活力的背叛。他们不是在生活,他们是在 维生 。像一台设定好程序的机器,在固定的轨道上日复一日地运行,不差分毫。任何一点计划外的惊喜,在他们看来都是需要立刻排除的故障。他们的口头禅是“安安稳稳”,但你从他们眼神里看到的,却是被“安稳”磨平了所有棱角后的 呆滞 。这种稳定,不是磐石之稳,而是死水之稳。
然后,是这几年特别时髦的一个词儿—— “佛系” 。
天知道“佛系”这个词被多少无趣的灵魂当成了自己的遮羞布。
真正的佛系,是看透事物本质后的豁达与随缘,是一种高级的智慧。而他们口中的“佛系”,不过是 “懒” 和 “怂” 的美化版。
“这个项目要争取吗?”“佛系一点,是我的就是我的。”(其实是懒得做方案,怕竞争失败。)“周末要不要一起去爬山?”“害,佛系周末,就想躺着。”(其实是懒得动,也约不到人。)“被人误会了,不去解释一下吗?”“随他们去说吧,佛系心态。”(其实是嘴笨,怕越描越黑,干脆放弃沟通。)
他们把一切欲望的熄灭、斗志的消亡,都归结为“佛系”。仿佛对世界万物都提前进入了贤者时间。他们不是不争,是 不敢争 ;不是不爱,是 不敢爱 ;不是不怒,是 不敢怒 。他们用“佛系”这个标签,优雅地承认了自己的精神阳痿。这种“佛系”,不是四大皆空,而是 灵魂蒙尘 ,厚厚的一层,连光都透不进去。
当然,还有一些更隐蔽的说法。
比如, “我就是一个普通人” 。这话通常在别人夸他有点小才华,或者鼓励他尝试新事物时出现。这是一种预置的免责声明,意思是:“别对我抱有任何期待,我注定平庸,也安于平庸,任何试图点燃我的行为都是徒劳。”
还有, “我比较慢热” ,或者 “我有点社恐” 。我承认,很多人确实性格内向。但有些人,已经把这两个词当成了万能的社交休止符。他们不是慢热,他们是 不热 。你把南极的冰山搬来,都比他的心先融化。他们不是社恐,他们是 社交懒惰 。懒得去理解别人的梗,懒得去贡献自己的观点,懒得去维持一段需要投入精力的关系。他们往人群里一坐,就像一个黑洞,吸收掉所有的热情和能量,不反射任何光芒。
所以,一个无聊的人到底是怎么称呼自己的?
他们会称自己 “简单” ,来掩盖精神的贫瘠。他们会称自己 “稳定” ,来合理化对未知的恐惧。他们会称自己 “佛系” ,来粉饰自己的懒惰和懦弱。他们会称自己 “普通” ,来拒绝一切变得更好的可能性。他们会称自己 “慢热/社恐” ,来为自己的社交漠然寻找借口。
他们不说自己无聊,他们说自己喜欢 “安静” 。但真正的安静,是内心丰盈,是与自己相处的乐趣。而他们的安静,是空洞,是无所事事,是只能靠短视频和无脑爽剧填充时间的巨大黑洞。
说到底,这些称呼,都是一种自我催眠。是一种“我本就如此,所以无需改变”的心理暗示。
但真正可怕的,不是没有跑车、没有环游世界、没有一身惊世才华。一个人真正的无聊,源于 好奇心的死亡 。当一个人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对新的知识、新的体验、新的人,都失去了最基本的探索欲时,他的灵魂就已经开始枯萎了。他活着,但又好像已经死了。
那么,这篇文章写到这里,是不是在批判谁?
不。
我只是觉得,下一次,当我们想用“简单”、“稳定”、“佛系”这些词来定义自己的时候,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
我说的“简单”,是真的返璞归真,还是因为害怕复杂?我说的“稳定”,是真的泰然自若,还是因为畏惧变化?我说的“佛系”,是真的看淡一切,还是因为……我根本就没能力去“拿起”,所以只能假装“放下”?
也许,戳破这些标签的泡沫,直面那个可能有点懒、有点怕、有点“无聊”的自己,才是变得有趣的开始。
毕竟,谁又不是一边挣扎,一边给自己贴着各种各样的标签呢。对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