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残缺的人怎么称呼呢 ?”这个问题,搁在过去,可能大家觉得无所谓,随便叫叫就得了。可现在不一样了,时代在变,人心也在变。这不仅仅是个称谓问题,更关乎尊重,关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理解。
我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个叔,腿脚不方便,大家都叫他“瘸子叔”。当时觉得没什么,大人小孩都这么叫,习以为常。可现在想想,这称呼,带着歧视,带着不尊重,即使当时大家可能并无恶意。他叫王强,完全可以直接叫他强叔,或者直接叫王强,为什么要强调他的身体缺陷呢?
什么叫“ 残缺的人 ”?这个“残缺”本身就带着一种高高在上的审视。仿佛他们的人生,因为身体的“不完整”,就打了折扣,就低人一等。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觉得吧,最重要的,是把他们当成 人 ,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有尊严的人。他们的身体可能存在一些障碍,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人生就应该被定义为“残缺”。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更友善的称谓,比如“ 残疾人 ”,“ 身心障碍者 ”等等。这些称谓,至少在字面上,更加尊重他们的感受,更加强调他们的主体性。但我个人更倾向于避免过度标签化。
就像我前面说的,与其纠结于用哪个特定的称谓,不如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字,或者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一些更加自然、友好的称呼。比如,你可以说:“那位坐轮椅的朋友”,“那位视力不好的先生”,等等。
重要的是,你的语气、态度,要充满尊重和理解。不要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不要用施舍的口吻和他们说话,更不要把他们当成弱者,需要你的同情和怜悯。他们需要的,是平等,是尊重,是机会。
当然,有时候,对方可能会主动告诉你他们希望你如何称呼他们。比如,有些人可能更喜欢“ 残疾人 ”这个称谓,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一种坦诚的表达,没有必要遮遮掩掩。而有些人可能更喜欢“ 身心障碍者 ”,因为他们觉得这个称谓更加强调他们的能力,而不是他们的缺陷。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尊重他们的选择,按照他们希望的方式来称呼他们。这是一种基本的礼貌,也是一种对他们个性的尊重。
我曾经在一家公益机构做志愿者,接触过很多 残疾人 朋友。他们乐观、坚强、努力,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即使身体存在一些障碍,他们一样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
有一个女孩,天生失明,但她却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钢琴家。她的音乐,充满了活力和希望,感染了很多人。还有一个男孩,因为车祸失去了双腿,但他却成为了一名残疾人运动员,参加了各种比赛,为国争光。
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他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力量。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打破了人们对 残疾人 的刻板印象,证明了他们的价值和潜力。
所以,以后再遇到 残缺的人 ,别急着给他们贴标签,别急着用一些带着歧视的称谓来定义他们。试着去了解他们,去尊重他们,去欣赏他们。你会发现,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梦想的人。
而且,谁又能保证自己永远不会成为需要被“特殊称呼”的那个人呢?意外,疾病,谁都无法预料。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是他们,你希望别人怎么称呼你?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你?
残缺的人怎么称呼呢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问题。它不仅仅关乎称谓,更关乎我们的人性和良知。希望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纠结于这个问题,因为那时候,人与人之间,只有尊重,只有平等,只有爱。而那些带着歧视的称谓,将会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