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说,现在职场和社交里,有一种让人头皮发麻、心跳漏半拍的瞬间,比开会时老板突然点你名还刺激。
那就是,当你面前站着一个叫“林赵子航”或者“陈许欣宜”的同事或新朋友,你张了张嘴,那声“小…”硬生生卡在喉咙里,大脑CPU瞬间百分之百占用,疯狂运算:
我,到底,该怎么称呼他/她?

叫“小林”?那“赵”怎么办?人家妈妈的姓氏就这么被无视了?显得我不尊重。叫“小赵”?同理,他爹的基因也要面子的呀。叫“小林赵”?我的天,这听起来像个什么奇怪的外号,拗口得能把舌头拧成麻花。
就问你,尴不尴尬?
这已经不是个例了。随着思想的开放, 新复姓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父姓+母姓”的组合,简直是蔚然成风。这背后是满满的爱意,是家庭平等的体现,是新时代赋予每个人的小小仪式感。你看,名字是“我们”的结晶,而不是“我”的延续。多浪漫。
浪漫归浪漫,但这给咱们这些社交普通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悬而未决的难题: 新复姓怎么称呼对方 ?
这事儿吧,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往小了说,是一次口误;往大了说,可能就是你在这个人心里情商分及不及格的第一次大考。你别不信,细节决定成败,尤其是在人际关系里。
我司就来了个实习生,小姑娘,简历上写着“周方芷若”。哎哟,这名字,又文艺又有范儿。带她的老员工是个热心肠的大姐,第一次见面,特亲切地喊了声:“来,小周,坐这里。”小姑娘笑了笑,没说啥。
过了几天,大姐又喊:“小周,这个文件复印一下。”小姑娘还是笑了笑。
直到有一次,部门聚餐,大家聊嗨了,另一个同事喝了点酒,开玩笑说:“芷若这名字好,就是这姓太长了,周方周方,我们都不知道叫你小周还是小方。”
你猜怎么着?小姑娘借着酒劲,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其实我爸姓周,我妈姓方。他们给我起这个名字,就是希望我记着,我是他们俩共同的宝贝。所以……如果可以,我更希望大家叫我芷若,或者小方也行,因为我妈带我比较多。”
全场静默三秒。
那位热心大姐的脸,唰一下,红了。她不是故意的,但那种无心之失造成的尴尬,比故意找茬还让人难受。
从那以后,我算是琢磨出点门道了。面对这种 新复姓 的“社交新基建”,咱不能再用老一套的思路去硬套了。得升级咱们的社交软件版本。
来,给你几个我亲测有效,能让你在社交场上丝滑过关的应对策略。
第一招,也是最稳妥的一招:跳过姓氏,直奔名字。
忘掉“老王”“小李”那套传统嗑儿吧。在不确定对方偏好哪一个姓氏的情况下,最安全、最显亲近、也最不容易出错的办法,就是直接称呼对方的 名字 。
比如“林赵子航”,你就叫他“子航”。如果觉得直呼其名太唐突,可以加个前缀。“小子航”听着有点长辈对晚辈了,但“阿航”就挺好,或者干脆就是“子航,那个报告……”。
对于“陈许欣宜”,喊一声“欣宜”,又温柔又得体。关系好了,叫“欣欣”“宜宜”这种叠词,亲密度瞬间拉满。
喊名,不喊姓 。这五个字,你给我刻在DNA里。这不仅回避了“选边站”的风险,实际上还是一种更现代的社交方式。你想想,现在年轻人之间,是不是越来越倾向于直接叫名字或者外号了?称呼姓氏,反而显得有点距离感。所以,这招不仅是解围,更是潮流。
第二招,终极必杀技,堪称社交外挂:直接问!
很多人觉得,开口问“我该怎么称呼你”,显得自己很笨,情商很低。
错!大错特错!
我告诉你,在 新复姓 这个新兴领域, 直接问,才是最高级别的情商,是顶级的尊重。
你想啊,你不知道怎么称-呼,说明你在乎对方的感受,你把这个“称呼权”交还给了本人。这是一种“我尊重你的名字,以及名字背后的所有意义,所以我希望用你最舒服的方式来称呼你”的信号。
谁能拒绝这份体贴?
你可以大大方方,面带微笑地问:
“你好,你的名字很特别,‘林赵子航’,我应该怎么称呼你比较方便呢?叫你子航可以吗?”或者更随和一点:“嗨,陈许欣宜,是叫你欣宜,还是有什么别的称呼?”
你看,这么一问,非但没有尴尬,反而开启了一次愉快的交流。对方大概率会很高兴地告诉你他的偏好,甚至会分享一下名字背后的小故事。一来二去,关系不就近了吗?
这比你心里打鼓、猜来猜去,最后还叫错,高明一百倍。
第三招,观察模仿,做个“社交侦探”。
如果你实在害羞,不敢直接问,那就把耳朵竖起来,眼睛瞪大了,悄悄观察。
听听他身边亲近的同事、朋友是怎么叫他的。别人叫他“老林”,你就跟着叫“林哥”;别人叫他“阿赵”,你就跟着叫“赵哥”。别人都叫他“子航”,那你还犹豫什么呢?
这招的精髓在于“随大流”,不出错。但缺点是比较被动,而且万一你是第一个需要正式称呼他的人,这招就失灵了。
所以,这只能作为备用选项。
说到底, 新复姓怎么称呼对方 ,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变迁。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是承载了家庭观念、性别意识、个体选择的复杂命题。
我们遇到的那一点点“称呼的烦恼”,其实是社会进步带来的“甜蜜的负担”。
所以,别怕,也别觉得麻烦。
下次再遇到“欧阳王靖”“司马刘轩”这样的名字,别再心里咯噔一下了。
大胆一点,或者直接喊出那个凝聚了父母爱意的名字,或者干脆把话筒递给对方,微笑着问一句:“很高兴认识你,我该怎么称呼你?”
相信我,那一刻,你在对方心里的形象,绝对是闪闪发光的。
至于未来嘛,我有时候会开个脑洞,要是“林赵子航”和“陈许欣宜”以后在一起了,他们的孩子……叫什么?“林赵陈许”?
嘶——那可真是给下一代的社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