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 卖淫的怎么称呼 ,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你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是哪个?
可能很多人,下意识就是那几个简单粗暴的字眼。比如,最官方、最没感情的—— 卖淫女 。这词儿,冷冰冰的,像法条,像案情通报,不带一丝人味儿,直接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定义成了她的行为。还有更直接的, 娼妓 。这两个字,自带几千年的唾沫星子和道德枷Lock,一说出口,仿佛就能看见围观群众鄙夷的眼神。
但官方有时也想装得“温情”一点,于是就有了个词,叫 失足妇女 。听听,多有“人文关怀”啊。可我每次听到这个词,都觉得别扭。什么叫“失足”?好像人生是条笔直的大道,她们一不小心踩空了,掉进了泥坑。这背后,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怜悯,一种“我是好人,你是犯错的人,我来拉你一把”的姿态。谁给的权力去定义别人的人生是“失足”?很多时候,她们不是失足,是脚下根本就没路。

说真的,这些词都太“现代”了,太直白了,少了点韵味,也少了点历史的厚重感。
往回倒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你会发现老祖宗们在称呼这件事上,可比我们讲究多了,也“艺术”多了。
最有名的,莫过于 妓女 。这个“妓”字,左边一个“女”,右边一个“支”,最早其实和音乐、技艺有关。古代的 官妓 ,那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当的。她们隶属官方机构,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陪的都是达官显贵、文人骚客。她们不仅仅是提供性服务,更多的是一种社交工具,一种文化点缀。李白、杜牧、苏东坡的诗词里,要是没几个 歌姬 、 舞妓 ,那简直都少了灵魂。你看,那时候,这个身份,复杂得很。
于是,文人骚客们又发明了更多听起来很美的词。比如 青楼女子 。一说青楼,你眼前是不是就浮现出雕梁画栋、红灯高悬的阁楼?姑娘们一个个罗衫轻摆,眉眼含春。这完全是文学滤镜下的美化。她们还被称为 风尘女子 ,“风尘”二字,既有身不由己、漂泊无定的沧桑感,又带着点江湖儿女的侠气,比“失足”可高级多了。
当然,美化的词背后,是更残酷的现实。古代还有 营妓 ,专门服务于军队,命运更是悲惨。还有扬州那边臭名昭著的“ 瘦马 ”,那根本不是称呼,是一个交易品类的名字。把贫家小女孩买来,从小培养各种才艺,长大了再高价卖给富商作妾。她们的一生,就是一件被精心打造、等待估价的商品。每一个诗情画意的称呼背后,都藏着数不清的血泪。
时间快进到近代,尤其是民国往后,称呼又变了。 “小姐” 这个词的堕落,就是个最典型的例子。曾几何几时,“小姐”是大家闺秀的专属,是身份和教养的象征。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它就和某个特定行业挂上了钩。一句“先生,要不要找个小姐”,让这个词彻底变了味。现在你在某些场合,都不敢随便管服务员叫“小姐”了,生怕引起误会。一个词的演变,就是一部社会变迁史。
到了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称呼更是五花八门,而且越来越隐晦,越来越“黑话”。
比如 “鸡” ,一个极其侮辱性的简称,把人彻底物化、动物化。延伸出来的 “站街鸡” 、 “野鸡” ,更是充满了歧视。
而有些词,则是在特定圈子里流传的。比如 “楼凤” ,指的是那些在自己租住的公寓里进行交易的女性。一个“凤”字,带点自嘲,也带点虚幻的想象。还有 “外围女” ,这个词就更“高级”了,指的是那些打着模特、演员旗号,实际上从事性交易的女性。她们混迹于各种名流派对,出入高档场所,朋友圈里永远是名牌和旅行。这个称呼,揭示了一个更加光怪陆离、也更加残酷的灰色世界。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伪装起来的称呼。你去一些洗浴、按摩场所,她们不叫卖淫女,叫 “技师” 。听起来多专业,仿佛是掌握了什么独门手艺。还有一些网络平台上的暗语,比如 “茶艺师” (卖茶),或者用各种emoji来代替。大家心照不宣,用一个个暗号,构建起一个隐秘的交易网络。
说了这么多,从 娼妓 到 风尘女子 ,从 小姐 到 技师 ,再到 外围女 。你会发现,无论称呼怎么变,内核其实没变:一种是赤裸裸的歧视,一种是文过饰非的伪装,还有一种,是交易双方心知肚明的黑话。
那么,有没有一个相对中性、客观、尊重的称呼呢?
有的。那就是 性工作者 。
我个人认为,这是目前为止最好的一个称呼。为什么?因为它去除了道德评判,强调了“工作”的属性。它告诉你,这首先是“一个人”,其次,她从事的是一种“工作”。就像我们会称呼“环卫工人”、“建筑工人”一样。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支持或者鼓励这个行业,而是说,在讨论这个现象、这个人时,我们应该先把她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看待。
你用 “娼妓” 、 “鸡” 这样的词,是在宣泄你的道德优越感,是在往别人身上吐口水。你用 “失足妇女” ,是在扮演救世主,充满了廉价的同情。你用 “青楼女子” ,又可能是在不自觉地美化和消费她们的苦难。
只有 “性工作者” 这个词,它像一把冷静的手术刀,切开了包裹在这个群体身上的层层偏见和欲望,让我们看到了最核心的本质:劳动和生存。
说到底, 卖淫的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反映的,从来都不是她们是谁,而是“我们”是谁。我们是一个习惯于把人分类、贴标签的社会。我们的语言,是我们内心偏见最直接的体现。每一个称呼的背后,都是一种视角,一种态度,一种权力关系。
下一次,当你想要谈论这个群体时,不妨想一想,你嘴里吐出的那个词,究竟是照见了她们的处境,还是……照见了你自己。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