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留学必看:见老师到底怎么称呼?从小学到大学全攻略

刚到英国那会儿,我跟你说,最让我头皮发麻的,不是听不懂的各路口音,也不是天天吃的三明治,而是, 怎么称呼老师 。真的,这事儿比写论文还让人焦虑。脑子里全是国内“王老师”、“李教授”那套根深蒂固的模式,生怕一开口就犯了什么大忌,被当成一个不懂礼貌的“外乡人”。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去见我的个人导师(Personal Tutor),一个看起来特别和蔼的英国老头,花白头发,穿着旧旧的毛衣。我站在他办公室门口,心里默念了一百遍“Good morning, Professor Smith”,结果门一开,他笑眯眯地伸出手:“Hi, I’m Tom. Come on in.”

Tom?汤姆?我当时就石化了。这……这让我怎么接?我能叫他Tom吗?这可是个教授啊!我憋了半天,涨红了脸,最后挤出来一个不伦不类的“Hello… Teacher Tom…”。他愣了一下,然后哈哈大笑起来。

英国留学必看:见老师到底怎么称呼?从小学到大学全攻略

这个小小的尴尬,就是无数留学生在英国会遇到的第一道文化坎。所以,别怕,这事儿真不怪你。

咱们先说最常见的情况, 大学阶段

忘了你在国内学的那套吧。在英国的大学里,尤其是研究生和博士生阶段, 直呼其名 (First Name)才是常态。对,你没听错,就是直接叫David, Sarah, Michael。这跟不尊重一点关系都没有,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学术氛围里推崇的 平等和亲近 。他们不把你当成一个需要被“教导”的学生,而是把你视为一个初级的“研究同事”(junior colleague)。所以,当你的导师跟你说“Just call me John”的时候,他不是在跟你客气,他是真的希望你叫他John。

当然,凡事都有个过渡。我给你的万能保底公式是:

初次见面或第一封邮件 :用最最最正式的称呼。不知道对方是不是教授(Professor)?那就用 Dr. [姓氏] 。在英国学术界,拿到博士学位的人非常多,所以称呼“Dr.”几乎不会出错,而且显得你很有礼貌,做了功课。比如“Dear Dr. Evans”。如果明确知道对方是学院里响当当的大教授,那用 Professor [姓氏] 当然是最高级别的尊重。

后续交往 :仔细观察对方的反应和落款!这是关键。如果你的导师在回信里落款是“Best, David”,那这就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了:你可以叫我David。下次你再写邮件或者见到他,就可以自然地切换到“Hi David,”。如果他一直用“Professor Smith”落款,那你就继续保持这个称呼。 跟着对方的节奏走 ,这是黄金法则。

这里得插一句,很多人有个误区,以为在大学里教书的都是Professor。大错特错! Professor(教授) 在英国是个含金量非常高的头衔,一般得是系主任或者某个领域的顶尖大牛才能拿到。大部分给你上课的老师,他们的头衔其实是 Lecturer(讲师) 或者 Senior Lecturer(高级讲师) ,甚至是 Tutor(导师) 。所以,如果你不确定,用“Dr.”永远比乱用“Professor”要安全。

说完了大学,我们再把时间线往前倒。如果你是来读 中小学或者预科(A-Level) 的,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这时候,就得把国内那套“老师好”的礼貌劲儿拿出来了,只不过换成英文版。你需要用 Mr. [姓氏] (对于男老师),或者 Mrs./Miss/Ms. [姓氏] (对于女老师)。这套非常传统,但是绝对不会出错。

关于女老师的称呼,这里面也有点小讲究:* Mrs. [mɪsɪz]:用于已婚女士。* Miss [mɪs]:用于未婚女士。* Ms. [mɪz]:这个最方便,因为你既不知道对方婚否,也不想去猜。它是一个中性的、适用于所有情况的称呼。所以,如果你不确定,用 Ms. [姓氏] 是最稳妥、最现代的选择。

在中小学里,你绝对、绝对、绝对不要直呼老师的名字,那会被认为是非常粗鲁无礼的。想象一下,一个穿着校服的学生对着讲台大喊一声“Hey, Bob!”,那画面……简直是灾难。

所以你看,这个称呼问题,本质上是 不同教育阶段和文化环境的体现 。大学里那种“去权威化”的轻松氛围,到了纪律更严明的中小学,就变成了对师长权威的尊重。

最后,我还想聊聊那种“卡在中间”的尴尬时刻。比如,你和导师已经很熟了,但他从来没明确说过“你可以叫我XXX”,邮件落款也一直是完整的姓名。你叫他“Professor Brown”吧,感觉有点生分;直接叫“Robert”吧,又怕太冒昧。

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 直接问

真的,这在英国文化里一点都不奇怪。你可以找个轻松的场合,比如讨论完学术问题之后,笑着问一句:“Is it okay if I call you Robert?” 或者更委婉一点:“How should I address you?” 对方会非常乐意告诉你他偏好的称呼。这比你一个人在那儿纠结内耗要好一百倍。主动沟通,永远是打破文化壁垒最好的方式。

从战战兢兢地喊出一声“Professor”,到后来能和导师在酒吧里一边喝啤酒一边喊着“Cheers, Mike!”,这个称呼的转变,其实也是我们留学生自己 心态和身份的转变 。它标志着你不再是一个置身事外的观察者,而是真正开始融入了这个环境,理解了它背后的那套不成文的规则。

所以,下次见到你的老师,别再害怕了。深呼吸,观察,然后自信地开口吧。这件曾经让你无比头疼的小事,很快就会变成你留学记忆里一个有趣的注脚。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