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这个问题一问出来,就透着一股子喜气和……一丝丝的陌生感。喜气,当然是因为这背后藏着一个 五世同堂 的盛景,那是多大的福气啊,老太爷或老太太坐在堂屋正中,儿孙绕膝,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可那陌生感呢?就来自于“ 玄孙 ”这两个字,它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实在有点远了。
你得想象那个画面:两个小不点,可能一个五岁,一个六岁,在院子里追着一只蝴蝶跑。他们的爸爸是兄弟俩?不,他们的爷爷是兄弟俩?也不是。得是他们的曾祖父是亲兄弟,他们俩,才算是正儿八经的“玄孙辈”。这种关系,在今天的社会里,堪比中彩票。
所以,当这两个小家伙碰了面,大人在一旁笑着说:“快,叫人呀。”他们俩面面相觑,该叫什么?这一下,就把所有人都问住了。

老祖宗的规矩:听着威风,用着别扭
如果非要较真,翻开那些压在箱子底,可能都有些泛黄发脆的族谱,老祖宗在上面那是写得明明白白的。铁画银钩,一点不含糊。
玄孙 这一辈,互相之间的正式称呼,叫做“ 族兄弟 ”或“ 族姐妹 ”。
听听,多有气势!“族兄”、“族弟”,一开口就感觉自己不是在一个普通的家庭聚会上,而是在某个宗族祠堂的年度大典上。这两个称呼,强调的是“族”,是同一个曾祖父血脉下的分支。在古代,这代表着责任、归属和家族的凝聚力。你的族兄弟,意味着在外面受了欺负,他是要跟你站在一起的;家里有大事,你们是要一起商量的。这是一种超越了小家庭的宗族联系。
还有更绕的说法,叫“从曾祖兄弟”。“从”,在这里就有“堂”的意思,但比“堂”要远上一辈。“从曾祖”,就是指你们拥有共同的曾祖父。所以,你们是“从曾祖兄弟”。
可问题是,谁家现在还抱着本线装的族谱,去给两个还在流鼻涕的娃儿,讲解“从曾祖”是个什么概念?你跟他说“这是你的族兄”,他可能还以为是哪个动画片里的新角色呢。这称呼,庄重是庄重了,但在生活里,就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有点滑稽。
现实里的智慧:怎么亲切,怎么来
现实,往往比规矩要狡猾,也更温暖。在真正的 五世同堂 家庭里,大家早就摸索出了一套更接地气的 称呼 方式。
最普遍的,也是最符合人情味的,就是 按年龄,不按辈分 。
大的就叫“哥哥”、“姐姐”,小的就叫“弟弟”、“妹妹”。管他什么玄孙不玄孙的,在孩子们的眼里,一起玩泥巴、抢玩具的小伙伴,就是最简单的“哥”或“弟”。这种叫法,瞬间就拉近了距离。两个孩子手拉手,你喊我一声“哥”,我应你一声“哎”,那份亲昵劲儿,比任何“族兄”都来得真切。
喊“哥”,喊“姐”。多简单,多直接。里面透着的是血缘的亲近,不是辈分的疏远。大人们也不会去纠正,反而乐见其成。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维系家族感情的,不是那些刻板的称谓,而是这种发自内心的亲近感。
还有一种常见的“模糊处理”法。就是直接挪用大家更熟悉的 称呼 。比如,很多家庭会直接让他们互称“ 堂哥/堂弟 ”或“ 堂姐/堂妹 ”。
严格来说,这不准确。“堂”指的是同一个爷爷的孙辈。但“堂”这个字,在今天的语境里,已经被泛化了,它几乎成了所有父系同辈亲戚的代名词。你说“我堂哥”,大家立刻就明白,哦,是你伯伯或叔叔家的儿子。它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又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亲密。所以,用“堂”来称呼玄孙辈的兄弟,虽然在辈分上“降了一级”,但在沟通效率和情感温度上,却是满分。没人会去挑这个理,因为语言本就是为生活服务的。
当然,还有终极大招—— 直接叫名字 。尤其是在城市里,家庭结构更简单,亲戚间的互动频率也没那么高。两个孩子,一年见不了几次面,最有效的记忆方式就是名字。大人们会说:“去跟小明玩吧。”“快把你的玩具分给小红。”久而久之,他们之间最自然的 称呼 ,就是对方的名字。这没什么不好,反而显得坦率、平等,充满了现代气息。
称谓的变迁,背后是家庭的变迁
为什么“ 玄孙子之间怎么称呼 ”会成为一个问题?
因为它恰好站在了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
在过去,大家族聚居,别说玄孙,就是来孙(玄孙的儿子)辈都可能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或村落里。那时候, 辈分 就是天理,是维持家族秩序的基石。张口闭口, 称呼 不能错,错了就是不懂规矩,要被长辈训斥的。那一整套复杂的称谓系统,是嵌入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是他们的肌肉记忆。
而现在呢?家庭单元越来越小,几代人散居在天南海北。别说 五世同堂 ,就是三代同堂都成了很多家庭的奢望。那套为农业社会的宗族生活而设计的称谓系统,在原子化的现代都市里,自然就水土不服了。
这其实不是我们忘了,而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壤,它变了。土壤变了,长出来的语言习惯,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所以,再回看这个问题,你会发现它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
如果你是一个特别看重传统,希望家族文脉得以传承的人,那么告诉孩子们“你们是族兄弟”,并给他们讲讲背后的故事,这是一种很美的文化延续。
但如果你觉得,情感的亲近比形式上的规矩更重要,那么一声“哥哥”,一声“弟弟”,或者干脆直呼其名,那份发自内心的热络,才是家族生命力最真实的体现。
归根结底, 称呼 是为人服务的,是为情服务的。只要那份血脉相连的爱与牵挂还在,叫什么,或许真的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当那个 玄孙 辈的孩子指着另一个孩子,能笑着、清晰地对别人说:“他,是我家里人。”这就够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