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子出嫁怎么称呼亲家?新人必看,礼仪详解

我的嫂子要出嫁了。这事儿,搁在我们家,绝对算得上是件大事。尤其是对于我这个做小姑子的,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高兴吧,她找到了自己的好归宿;不舍吧,这以后就不是日日能见着的人了。可除了这些情感上的波动,还有一堆实际问题得面对,其中最让人犯嘀咕、也最常被人问到的,就是: 嫂子出嫁,我这个做小姑子的,该怎么称呼她的亲家?

说实话,这问题看似简单,真要掰扯起来,里头的门道可不少。你不能乱叫,叫错了那可是失礼,让人觉得你没规矩。可要是太拘谨,又显得生分,不像一家人。这其中度的把握,全凭一份心意,还有对传统习俗的尊重。

咱们得先弄清楚, “亲家” 这个词儿,到底指代的是谁。最直观的理解,就是儿女结了婚,双方的父母,就互称“亲家公”、“亲家母”。这是父母辈之间的称呼,透着一股子平等和亲密。那好了,现在我嫂子出嫁了,她的丈夫,也就是我哥,是我的 “内兄” (嫂子的兄弟)或者 “内弟” (嫂子的弟弟)。而嫂子的父母,自然就成了我父母的 “亲家”

嫂子出嫁怎么称呼亲家?新人必看,礼仪详解

那么问题来了,我这个做小姑子的,跟嫂子的父母是什么关系?直接叫“亲家”肯定不对。这称呼是留给我爸妈的。我得找一个既能表达尊敬,又不失亲近的称谓。

在很多地方的习俗里,晚辈对长辈的称呼,遵循的是一种“随亲”的原则。简单说,就是你跟谁亲近,或者说因为谁建立了这层关系,你的称呼就得跟着这个“谁”走。在这里,这层关系是因为我哥和嫂子结婚建立的,所以我对嫂子娘家人的称呼,某种程度上会受到我哥对他们的称呼的影响,也会参考我父母对他们的称呼。

最普遍、也最稳妥的一种叫法,我觉得是直接叫 “姨夫” “姨妈” 。等等,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是“姨夫”、“姨妈”?这难道不是称呼母亲的姐妹和她们的丈夫吗?没错,从血缘上看,确实是。但在一些地区,特别是为了表示亲近和尊重,会将嫂子或姐夫的父母,称呼为“姨夫”和“姨妈”(对应姐夫的父母可能叫“姑父”、“姑妈”)。这种叫法,其实是把嫂子(或姐夫)看作是家里的女儿或儿子一样,而她的父母,自然也就成了家里的“亲戚”。叫“姨夫”、“姨妈”,既有尊敬长辈的意思,又不失亲切感,听着也自然。

当然,这种称呼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有些地方可能习惯叫 “舅舅” “舅妈” 。这听起来可能更让人困惑了,舅舅舅妈不是母亲的兄弟和他们的妻子吗?这其中的逻辑,可能更偏向于“把嫂子看作是母亲那一边的亲戚”这种思路。就像我前面说的,称呼这事儿,它不是一道数学题,有时候它更多的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一种情感的投射。你用了一个带着亲戚色彩的称呼,就是在无形中拉近了距离,表达了“我们现在是一家人了”的心意。

还有一种相对正式,或者说更直接的方式,就是根据他们的姓氏来称呼,比如“李叔叔”、“张阿姨”。这种称呼方式,相对来说比较通用,不容易出错。尤其是在第一次见面,或者对当地习俗不确定的情况下,先用这种方式打个招呼,肯定不会失礼。然后随着慢慢熟悉,再根据家里的其他人的叫法,或者根据对方的回应,来调整称呼。比如,你叫了“李叔叔”,对方可能会笑着说:“哎呀,不用这么见外,以后跟着你哥嫂叫就行。”或者,他们可能会告诉你,他们那里习惯怎么叫。

更进一步,如果你们家和嫂子娘家走动得比较多,关系特别亲近,你也可以学着你哥或者你父母那样,称呼他们为 “爸爸” “妈妈” 。但这绝对是在关系非常到位、双方都认可的情况下才行。这不是说你想叫就能叫的。这种称呼,意味着你真正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长辈,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这是一种极高的亲近和认可。通常,这种称呼会出现在结婚很多年,双方家庭已经融为一体,感情深厚的情况下。刚出嫁就这么叫,可能会让人觉得有点突兀,不够自然。

所以,在嫂子刚出嫁的时候,最稳妥、最不易出错的叫法,我个人倾向于 “姨夫” “姨妈” ,或者 “叔叔” “阿姨” (根据姓氏)。这两种叫法,既表达了尊敬,又为后续关系的亲近留下了空间。

那具体怎么选呢?我觉得有几个决定因素:

  1. 当地的习俗: 这是最重要的。称呼带有很强的地域性。你们家或者嫂子娘家所在的地区,有没有关于这方面的特定习惯?多问问家里的长辈,尤其是已经结了婚的兄弟姐妹或者其他亲戚,他们是怎么称呼的。入乡随俗,这是最基本的礼仪。

  2. 家庭氛围: 你们两家人的相处模式是怎样的?是偏向于传统拘谨,还是更开放随和?如果两家人都比较随和,可能用“姨夫”“姨妈”这种带点亲戚色彩的叫法会更受欢迎。如果比较注重礼节,用“叔叔”“阿姨”可能更合适。

  3. 对方的态度: 有时候,对方的长辈会给你提示。比如,你拘谨地叫了“叔叔阿姨”,他们可能会主动让你换个更亲切的称呼。这时候,你就顺着他们的意思改口,这反而是最好的互动。

  4. 你和嫂子的关系: 你和嫂子平时关系怎么样?如果你们像亲姐妹一样,那她父母对你肯定也更亲近。这种亲近感,也会体现在称呼上。

我记得我朋友小王家的事儿,他嫂子是南方人,他们家是北方人。嫂子刚嫁过来的时候,小王就犯愁了,不知道怎么称呼嫂子的父母。他问家里人,他妈说:“哎呀,跟着你哥叫‘爸妈’就行。”可他哥和他嫂子都是年轻人,平时称呼父母也很随意。小王觉得直接叫“爸妈”太别扭,毕竟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后来,他悄悄问了他嫂子,嫂子笑笑说:“你别犯愁啦,我们家那边,你跟着你哥叫,或者叫‘伯父’‘伯母’都行。”最后,小王折中了一下,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先用了“伯父”“伯母”,表达了尊敬。等后来熟悉了,看他哥偶尔会很随意地喊一声,他也就慢慢过渡到了更亲近的叫法,但始终没有直接叫“爸妈”,他觉得那层距离感还是存在的,而且他认为尊重不一定非要体现在称呼上。

这个例子就说明,称呼这事儿,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它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关键在于你的态度,你的心意。你是真心想尊敬对方,想拉近关系,这些都会体现在你的言谈举止中,而不仅仅是一个称呼。

所以,如果你像我一样,正面临着“ 嫂子出嫁怎么称呼亲家 ”的问题,我的建议是:

  • 先了解习俗: 问问长辈,问问嫂子。
  • 首选稳妥叫法: 在不确定的情况下,用 “姨夫”“姨妈” “叔叔”“阿姨”
  • 观察和倾听: 听听家里其他人是怎么叫的,听听对方有没有给你提示。
  • 真诚最重要: 无论用什么称呼,带着一颗尊敬和友善的心,总不会错。

称呼只是一个形式,它背后承载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嫂子出嫁,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事儿,也是两个家庭的融合。我希望通过一个合适的称呼,表达我对嫂子新家庭的祝福,也表达我们家愿意和亲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家人的愿望。这不就是结婚的意义吗?两家人,变成一家人。而这一切,也许就从一个恰当的称呼开始。

最后,我想说,别把这事儿看得太重,以至于焦虑不安。人情往来,它不是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多一份真诚,少一份功利,自然就能找到最舒服、最合适的相处方式。而一个好的称呼,就像一块小小的敲门砖,能帮助你顺利地走进嫂子娘家人的心里,建立起那份新的亲情。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