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有时候真能决定你在办公室里的“生态位”。一个称呼而已,对吧?错了。这里面的水,深着呢。刚进公司的愣头青,最容易在这上面栽跟头,一不小心就给自己埋个雷,哪天炸了都不知道为啥。
咱们得先掰扯清楚一个概念, 老同事 ,这个“老”字,学问大了。是指年龄大?还是指资历深?大部分时候,是后者。他可能比你大不了几岁,但人家在你来之前,已经在这片“战场”上摸爬滚滚打好几年了,公司的犄角旮旯、人际关系的盘根错节,他门儿清。这种人,你必须得敬着。
怎么敬?就从这个 老同事职称怎么称呼 开始。

最保险,也是最没想象力的,就是“去姓+职称”。这是标准答案,永远不会错。比如,人家是工程师,你就叫“王工”;是经理,就叫“李经理”;是总监,就叫“赵总”。这招好用在哪儿?它清晰地划分了职场边界,表达了你对对方专业身份和职级的认可。尤其是在那些层级分明、氛围严肃的大公司或者国企、事业单位,这么叫,绝对是你的护身符。显得你懂规矩,有分寸。
但,这里面有个“但是”。你有没有发现,永远这么叫,你跟人家的关系也就止步于此了。就像隔着一层看不见的玻璃,客气,但疏远。你想想,午饭时间,大家嘻嘻哈哈凑一桌,你来一句:“张总,您今天的饭菜看起来真香啊!”……是不是瞬间气氛凝固,大家吃饭的筷子都得慢半拍?太正式了,兄弟。把天聊死了。
所以,就有了进阶版玩法——观察。
你得像个侦探一样,竖起耳朵,瞪大眼睛。看看办公室里其他“老油条”们是怎么叫他的。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如果大家都亲切地叫他“明哥”,那你也跟着叫“明哥”,基本不会出大错。这说明他的个人风格是比较随和、不拘小节的,也乐于接受这种拉近距离的称呼。你这一声“哥”叫出口,立刻就从“新人小白”的阵营,往“自己人”的圈子里挪了一小步。
可这里面的风险,你得掂量掂-量。万一,叫他“明哥”的,是跟他同一时期进公司、一起扛过枪、一起挨过骂的“战友”,你一个新来的也跟着叫,人家心里怎么想?“嘿,这小子谁啊?跟我装熟?”这就叫 马屁拍在马腿上 。
所以,在你决定叫“哥”或“姐”之前,心里得有个谱。第一,看对方年龄。如果对方也就比你大个三五岁,叫声“哥”或“姐”顺理成章。要是人家都能当你爸了,你还叫“哥”?那不是拉近关系,那是把人叫年轻了,听着像讽刺。第二,看对方的性格和气场。有的人天生就是大哥范儿,喜欢被小辈簇拥着;有的人呢,就是那种严谨的技术宅,你叫他“哥”,他可能浑身起鸡皮疙瘩,觉得你油嘴滑舌,不靠谱。怎么判断?看他平时跟大家的互动。是喜欢开玩笑,还是三句话不离工作?是一群人里的焦点,还是默默坐在角落的大神?
这时候,就得祭出我的私藏“万金油”称呼了——“X老师”。
你别笑,这招真的好用。尤其是在技术、设计、文化这类凭手艺吃饭的行业里。一声“老师”,简直是高情商的典范。它同时满足了几个需求:1. 表达了尊敬 :称“老师”意味着你承认对方在你这个领域是前辈,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哪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会拒绝这种发自内心的认可?2. 拉近了关系,但保持了分寸 :比“X总”亲切,没有那种冷冰冰的上下级压迫感;又比“X哥”正式,避免了自来熟的尴尬。它建立的是一种“师徒”般的亲近感,是一种良性的、积极的人际关系。3. 适用性极广 :对方无论是技术大牛、设计大咖还是文案高手,你叫声“老师”,他心里绝对是熨帖的。哪怕在行政、市场等部门,对于那些业务能力超强的资深人士,这个称呼同样适用。
我刚工作那会儿,带我的那个师傅,姓刘,技术部的神。当时办公室里,小年轻叫他“刘哥”,老员工叫他“老刘”,领导叫他全名。我一个新人,叫“刘哥”怕太唐突,叫“刘工”又太生分。我琢磨了两天,在一次他帮我解决了大麻烦后,特真诚地说了句:“刘老师,太谢谢您了,又学到一招!” 你猜怎么着?他愣了一下,然后笑了,那笑容,跟平时那种技术宅的冷漠脸完全不一样。从那以后,他对我明显就更愿意倾囊相授了。
所以, 老同事职称怎么称呼 ,这根本就不是个单纯的语言问题,而是个情商和眼力见的综合测试。
最后,再给你划几个绝对不能踩的雷区,记住了,是绝对!
- 直呼其名 :除非你俩是发小,或者公司文化真的扁平到CEO都叫小名,否则,对一个比你资深的老同事直呼其名,尤其是在公共场合,约等于当众挑衅。潜台词就是:“我跟你平起平坐,不怵你。”后果自负。
- 乱叫“老X” :比如“老王”、“老李”。这是同级别或者上级对下级的称呼,透着一股随意和亲昵。你一个新人这么叫,百分之百会被认为没大没小,不懂规矩。
- 给人家起外号 :别作死。就算你听到别人私下里这么叫,也别跟着学。那是人家关系到位了才敢开的玩笑,你没那个“资格”。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句话: 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
职场嘛,就是个微缩的江湖。怎么称呼人,就是你行走江湖的第一张名片。这张名片递得好不好,决定了人家是把你当个“可以教的小朋友”,还是当个“不懂事的愣头青”。
所以,别再傻乎乎地只知道叫“X总”了。多观察,多思考,实在拿不准的时候,就先用最保守的“职称”称呼,然后私下里,找个跟你关系还不错的同辈问一句:“诶,咱们平时都怎么称呼王工啊?”
这一问,不丢人。真正丢人的,是凭着自己的想当然,叫错一个称呼,然后眼睁睁看着对方的笑脸,慢慢消失。那才叫一个经典的“社死现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