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天呐,这问题有点意思,让我想起在法国阿尔萨斯地区外婆家的经历。我外婆,用阿尔萨斯德语说,那可是个一丝不苟的老太太,对规矩那叫一个门儿清。她家以前有个叫玛丽的 佣人 ,不是那种电影里穿蕾丝裙、戴小帽子的,是实实在在干活的。
玛丽阿姨,我们小孩子都这么叫她,但外婆可不是。外婆会根据场合,以及她和玛丽阿姨的关系状态,用不同的称呼。
最正式的时候,比如说有客人来,或者玛丽阿姨刚来上班那会儿,外婆会称呼她“玛丽女士”(Madame Marie)。这是一种很客气的说法,带着距离感,强调一种雇佣关系。但这种称呼很少,毕竟天天生活在一起,太生分了。

更多时候,外婆会直接叫她的名字“玛丽”。但这可不是随便叫的,语气很重要。如果是交代工作,语气会比较严肃,但如果是闲聊,语气就会柔和很多。我记得有一次,玛丽阿姨不小心把外婆最喜欢的瓷器打碎了,外婆当时脸色很难看,但还是叹了口气,只是说了句“玛丽,下次小心点。” 那语气,与其说是责备,不如说是无奈和关心。
还有一种情况,外婆会用昵称。玛丽阿姨有个小名,是阿尔萨斯德语里的一个很可爱的叫法,具体是什么我忘了,但只有在外婆心情特别好,或者玛丽阿姨做了什么让她特别满意的事情时,外婆才会用这个昵称。那时候,整个屋子都充满了温馨的气氛。
其实,在欧洲,特别是老派的欧洲家庭里, 佣人 的称呼远不止一个名字那么简单。它反映的是阶级、尊重、人情,甚至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微妙关系。
我记得看过一部英国老电影,里面 管家 对 老爷 的称呼,永远是“My Lord”,永远毕恭毕敬。但私底下, 老爷 也会叫 管家 的名字,甚至开玩笑。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
在一些更现代的欧洲家庭里,对 佣人 的称呼可能更加随意,更像朋友一样。比如,直接叫名字,或者用一些亲昵的称呼。但即使这样,尊重仍然是底线。
我有个朋友在意大利做互惠生,她照顾的那家孩子总是直接叫她“Anna”,但孩子的父母会提醒孩子说:“Anna是我们的朋友,也是帮助我们的人,你要尊重她。”
所以,要说欧洲 佣人 怎么称呼 他 ?答案其实有很多种,取决于很多因素:雇主的身份、地位、性格, 佣人 的年龄、资历,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尊重。即使是雇佣关系,也应该建立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称呼不仅仅是一个名字,它代表的是一种态度,一种价值观。
想起外婆家那个老房子,玛丽阿姨忙碌的身影,以及外婆时而严肃、时而温柔的眼神,我才明白,真正的尊重,不是挂在嘴上的,而是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每一个称呼里。
就像我后来明白的,所谓的欧洲贵族,不只是拥有头衔和财富,更重要的是他们骨子里那种对人的尊重和教养。哪怕是对一个为你服务的人,也要给予应有的尊重,这才是真正的优雅。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故事,关于我在德国的朋友汉娜。汉娜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当保姆,雇主对她很好,总是称呼她“汉娜小姐”(Fräulein Hanna)。但在汉娜看来,这种称呼反而让她觉得不舒服,因为“Fräulein”这个词在德语里带有一定的性别歧视色彩,暗示着未婚女性的身份。
汉娜后来和雇主沟通,希望他们直接叫她的名字,或者用更中性的称呼。雇主欣然接受了她的建议,并表示理解。
你看,即使是出于好意,也可能因为文化差异或者个人理解的不同,造成误解。所以,最重要的还是沟通和理解。
欧洲的 佣人 文化,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它不仅仅是关于劳动和服务,更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于尊重和理解,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而“ 他 ”被如何称呼,正是一个观察和理解这种文化的窗口。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