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时丑女怎么称呼好听?语言的艺术与时代的悲悯

一提到“丑女”,脑子里蹦出来的就是钟无艳、孟光,再不然就是那个有点倒霉的东施。我们今天琢磨着,古时候想夸人,或者说,不想得罪人,该怎么称呼那些容貌不那么出众的女子呢? 古时丑女怎么称呼好听

说实话,这个问题,问出来就透着一股现代人的天真和……也许是一点点自以为是的温柔。

你以为古人会像我们现在一样,绞尽脑汁地想一些“政治正确”的词汇吗?他们可不玩这套。古人的语言艺术,那是一门叫作“含蓄”的绝学,也是一门叫作“等级”的必修课。他们的“好听”,往往是一把温柔的刀子,或者一个精致的牢笼。

探寻古时丑女怎么称呼好听?语言的艺术与时代的悲悯

咱们先说说那些最出名的“标签”。

第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 无盐女 。这词儿听着,好像还带着点地名人杰的雅致感,对吧?无盐,是地名,钟无艳的家乡。可实际上呢?这三个字一旦跟一个女人绑定,就成了她一辈子的烙印。钟无艳是谁?奇丑无比,但才华横溢,有安邦定国之能。她自荐于齐宣王,当面指出国家四大弊病,句句切中要害。齐宣王听得是冷汗直流,当场立她为后。

故事很励志,对不对?可“无盐女”这个称呼,真的“好听”吗?它本质上是在说:“哦,就是那个丑得出了名,但特别有才的女人。”它把“丑”作为了第一识别特征,才华反倒成了附加说明。这就像给一个诺贝尔奖得主起外号叫“那个秃顶的物理学家”一样,重点全错。每一次有人喊出“无盐”,都是在提醒钟无艳和整个世界:你的价值,是建立在你“奇丑”这个反差之上的。这是一种捧杀,一种看似尊重的标签化。

然后是 东施 。这个名字就更惨了。东施效颦,学着西施捧心的样子,结果丑态百出,惹人嫌恶。从此,“东施”就成了愚蠢、盲目模仿的代名词,而且是和“丑”深度捆绑的。这个称呼里,连一丝一毫的“好听”都没有,全是赤裸裸的嘲讽和规训。它在警告天下所有容貌平庸的女子:“认清自己,别瞎折腾,不然你就是个笑话。”这哪里是称呼,这简直就是一根打人的棒子。

还有更古早的,比如黄帝的次妃 嫫母 。史书上说她“貌恶德充”,丑,但是德行满满。于是“嫫母”也成了一个符号。当一个男人想夸一个丑女有内在美时,可能会引经据典地说她有“嫫母之德”。听起来,是不是比直接说“你长得丑但心灵美”要文雅得多?

可你细品,这里面的滋味对吗?这依然是在用一个“丑的样板”,去定义另一个活生生的人。潜台词是:“虽然你和传说中的那个丑女人一样丑,但好在你也和她一样有德行。”这赞美,听着让人心里发堵。

所以你看,这些所谓的“特定称呼”,骨子里就没安什么好心。它们要么是猎奇的标签,要么是道德的枷锁。

那么,古人日常生活中,真的就没有更“好听”的说法了吗?

有。但那种“好听”,藏在更深的语言迷宫里。

古人,尤其是读书人,最擅长的就是“避而不谈”和“扬长避短”。当他们需要描述一个容貌不佳的女子,又要显得自己有风度时,他们会绝口不提“貌”字。他们会把所有的笔墨和辞藻,都堆砌在另一个地方—— 德才

比如,议婚的时候,媒人会怎么说?

她不会说:“这姑娘啊,长得……有点抱歉。”

她会眉飞色舞、唾沫横飞地说:“王员外家那千金,那可是真正的大家闺秀!一手苏绣,能绣出鸾凤和鸣;一笔小楷,写得是娟秀端方!更难得的是,性情温婉,孝顺知礼,那真是‘ 贤淑 ’二字的最佳写照啊!”

听到了吗?通篇没有一个字提到相貌。但恰恰是这种“不提”,本身就是最明确的暗示。在那个“女子以貌为先”的时代,如果一个姑娘真的美若天仙,媒人恨不得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翻来覆去说上八百遍。当她开始大谈特谈女红、才情、品德的时候,听的人心里就有数了:哦,长相嘛,就那样了。

这种“以德压貌”的说法,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环境下,能给出的最体面的“好听”称呼了。它不说你丑,它夸你“ 慧中 ”,夸你“ 娴雅 ”,夸你“ 有风骨 ”。它用一堆美好的、关于内在的词语,为你筑起一道屏风,巧妙地遮住了那个不被世俗审美所接纳的外壳。

这算是一种善意吗?

算,但也是一种无奈。因为这种赞美,本身就默认了“外貌是减分项”。它像是在做一个数学题:因为容貌上-50分,所以必须在品德和才华上+60分,最后总分才能及格。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那个经典的案例: 举案齐眉

孟光,史书上明明白白写着“状肥黑,力能举石臼”,又胖又黑,丑得远近闻名,三十岁了还嫁不出去。但她放出话来,非“贤士梁鸿”不嫁。梁鸿呢,也是个名士,居然就答应了。婚后,孟光脱去华服,换上布衣,每天恭恭敬敬地把饭菜举到跟眉毛一样高,送给丈夫吃。

于是,“举案齐眉”成了夫妻恩爱的千古佳话。孟光也成了“贤妇”的典范。

大家都在称颂这段婚姻,称颂孟光的德行。可你有没有想过,这故事的内核是什么?是一个丑女,通过极致的、卑微的顺从,赢得了丈夫的尊重和社会的赞誉。人们在称呼她“梁鸿妻”、“孟光”时,脑子里浮现的,是一个丑陋但温顺的身影。对她的“好听”的称呼,背后是对她“安守本分”的嘉奖。

如果孟光美若天仙,她还需要“举案齐眉”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吗?恐怕就不需要了。她的美貌,本身就是通行证。

所以,你看,所谓的“好听的称呼”,背后全是社会规训的影子。它告诉你,丑没关系,只要你更有才、更贤惠、更顺从,你就能得到一个“体面”的评价。这个评价,是为了让 окружающие(周围的人)感到舒服,是为了维护那个以男性和美貌为中心的社会秩序的和谐。

至于那个被称为“丑女”的她自己,内心深处是何种感受?是在这些“好听”的称呼中感到了一丝慰藉,还是在每一次被“特别”对待时,都像被针扎了一下?

我们不得而知。历史的尘埃,掩盖了太多真实的眼泪和叹息。

说到底, 古时丑女怎么称呼好听

这个问题,或许根本就没有答案。因为真正的尊重,从来不是绞尽脑汁去想一个委婉的词,来包裹一个所谓的“缺陷”。

真正的尊重,是当你看向她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喜怒、有才华、有梦想的“人”。而不是一个需要被特殊称呼来定义和分类的“丑女”。

当你不觉得“丑”是一个需要被避讳和修饰的字眼时,当你可以坦然地欣赏她的才华、她的善良、她的有趣,而她的容貌只是她众多特征里最不起眼的一个时——那时候,你叫她什么,都好听。

你叫她“钟大家”,叫她“孟姑娘”,叫她“李家妹子”,或者干脆,就叫她的名字。

这,可能才是穿越了千年时光,我们唯一能给出的,最“好听”的答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