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事儿还挺有意思的。打小上学那会儿,特别是碰上那些老一辈儿的语文老师,怎么叫他们,这里头其实藏着不少门道,或者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甚至带着点子那个年代特有的味道。 老辈语文老师怎么称呼 ,这可不是随便一喊的事儿。
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姓陈。个子不高,总是穿件深色的中山装,戴副有点厚度的黑框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讲起课来,声音不高,但字字句句都带着一股子沉甸甸的劲儿,像老唱片机里放出来的戏曲,韵味十足。那会儿,我们清一色都喊他“陈老师”。就这么简单,一个姓,加“老师”俩字儿。没有花里胡哨的前缀,没有亲昵的后缀,就“陈老师”。你站在办公室门口,怯生生地探个脑袋,“陈老师?” 一声轻唤,带着学生的敬畏和请教的诚恳。这声“老师”啊,那时候听起来,跟现在感觉完全不一样。它自带光环,自带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但同时,又透着一种温暖和厚重。是敬重,是依赖,是心里知道他肚子里有学问,能给你解惑的那种信任。
你敢想象直接喊人家“老陈”吗?在我们那代人那会儿的学校里?根本没影儿的事儿!别说学生不敢,估计连同龄的老师都不敢那么随意。那些老教师,特别是像语文老师这样,身上总觉得多了一份文人的清高和端方。他们不仅教你识字写字,更是教你做人,教你品味文字里的悲欢离合,教你感受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所以,那一声“老师”,里头裹着的是学生对学识的崇拜,对人格的敬仰。 老辈语文老师怎么称呼 ,首选、也是最普遍的,就是“X老师”,一个姓,加“老师”。这是最基本、最安全的“标准答案”。

但有没有别的叫法呢?私下里,或许有。比如学生之间偷偷给老师起外号,这哪个时代都有,只是以前的学生可能更藏着掖着,没现在这么大胆公开。但当面,绝对是规规矩矩的“X老师”。我有个同学,他爷爷也是语文老师,退而不休那种,在家里,他倒是喊“爷爷”,或者“老师爷爷”,但出了家门,在学校里见了爷爷的学生辈,那还得毕恭毕敬地喊一声“老师好”或者“X老师”。你看,这称呼,它不光是个名字,它是一层关系的界定,是一个辈分的体现,更是一个文化传承的符号。
再往远点说,我听我爸妈那一辈讲,他们那会儿,有些地方可能还有更传统的叫法,比如“先生”。特别是教国文的老师,叫“先生”的也是有的。我姥爷年轻时在乡下教书,听他说起过,那会儿的学生,大点的,甚至会弯个腰,恭恭敬敬喊一声“X先生”。这“先生”二字,比“老师”听着更古朴,更自带几分旧时私塾的味道,带着那种“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厚重感,那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意味,虽然不至于真当爹,但那份敬重,是实打实的。不过在我上学那会儿(也就改革开放后),“先生”这个称呼在学校里已经比较少听到了,主流基本就是“X老师”。但想想看,从“先生”到“老师”,称谓的变化,是不是也悄悄反映了时代、社会、乃至师生关系的一些微妙变化?从那种带有强烈人格依附和学识垄断的“先生”,过渡到更具普遍性、更规范化的“老师”,这本身就是历史的脚步啊。
当然,也分情况。如果是已经毕业很多年了,回学校看望老师,或者在街上偶遇,称呼可能会稍微变化。有些人可能会在“X老师”前加上“老”,变成“老X老师”,以示亲切和尊敬,也强调老师的年长和资历。但这得看关系铁不铁,老师性格开明不开明。大部分时候,还是规规矩矩一声“X老师,您好!”最保险,也最得体。那种熟不拘礼,喊一句“老X”,或者更夸张的直接叫姓,在我认识的老一辈语文老师里,几乎是不存在的。他们身上普遍带着那种书卷气,那种对规矩的看重,那种对“师道尊严”的维护,虽然有时候显得有点不近人情,但那恰恰是他们那个年代的烙印。他们习惯了被学生敬重,习惯了保持一份距离感,这距离感不是为了傲慢,而是为了更好地施教,为了让知识和道理从他们口中说出来,更具分量。
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是语文老师尤其如此?是不是跟他们天天跟文字打交道有关?跟他们讲授的都是那些带着民族记忆、带着历史温度、带着人生哲理的篇章有关?他们读的那些书,教会他们如何遣词造句,也教会他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保持一份内心的宁静和外在的得体。所以,他们对“称呼”这种最基本的社交符号,可能比其他学科的老师看得更重一些。一声恰如其分的称呼,在他们听来,可能不光是对他个人的尊重,更是对整个“语文”这个学科,对“教育”这个事业的尊重。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我的另一位语文老师,教高中的。他头发白得早,瘦瘦的,总是眯着眼睛笑,但讲起课来,那真是天马行空,旁征博引。我们私下里给他起了个雅号,叫“扫地僧”(因为他看起来其貌不扬,但内力深厚)。但在他面前,谁敢?还是一声响亮的“Y老师!”他倒不像陈老师那样一本正经,有时听我们喊他,会笑眯眯地应一声,然后说:“喊什么Y老师,喊我老Y也行嘛!” 但真没学生敢那样喊。心里知道,那只是老师随口一说,真喊了,那就是没大没小了。你看,哪怕是老师“允许”了,那层无形的壁垒还在,那种发自内心的敬重还在。这大概就是老辈老师的魅力吧,他们也许不像现在的老师那样容易跟学生“打成一片”,但他们有那种让人油然生敬的气场,那种即使开玩笑,你也知道界限在哪里的分寸感。
时至今日, 老辈语文老师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可能已经不是个问题了。称谓变得更随意了,师生关系也更像朋友了。微信上直接喊个昵称,甚至发个表情包都成了常态。这当然是社会的进步,是关系的拉近。但有时候,我也会怀念那种,在办公室门口,轻轻敲门,听到里面一声应答,然后恭恭敬敬喊出那一声“X老师”时的心情。那里面包含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称谓,更是一种仪式感,一种传承,一种我们对那些曾经塑造过我们灵魂的师者的,最质朴、最真诚的敬意。它提醒着我们,在成长路上,曾有人用他们的学识和人生经验,为我们点亮过前行的路。而那一声声“老师”,就是我们心里永远的回响。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