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古代女子 婚后回乡 ,那可不是一句“我回娘家了”就能轻松带过的,里头的讲究,多着呢!称呼?呵呵,那更是门学问。一个不小心,失了礼数,可不仅仅是自己脸上无光,连带着夫家也跟着丢面儿。
先说说这 婚后回乡 ,它有个正儿八经的名头,叫“ 归宁 ”,又叫“ 省亲 ”。顾名思义,就是新妇回娘家探望父母。可不是你想什么时候回就什么时候回,想住多久就住多久的。一般来说, 婚后 三日,会有个“ 三朝回门 ”,算是第一次正式的 归宁 。之后嘛,就要看夫家的意思了。有的地方讲究“ 一月归宁 ”,也就是 婚后 一个月左右回娘家住几天;有的则是逢年过节才回去一趟。
这 称呼 ,可得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来变化。在自己家里,对着父母,自然还是叫爹、娘,或是阿爹、阿娘,怎么亲热怎么来。可要注意,这身份毕竟已经变了,言行举止要比出嫁前更端庄稳重些,不能再像个小女孩一样撒娇任性了。

如果在夫家人面前,尤其是在公婆面前,那就得注意了。回去之前,要先跟公婆禀告一声,说是要 归宁 ,探望父母。言语要恭敬,姿态要谦卑,让他们觉得你心里惦记着娘家,但更尊重夫家。到了娘家,也要时刻记得自己是夫家的人了,不能只顾着跟娘家人亲热,冷落了夫家。
至于对外人,那就更讲究了。街坊邻居问起来,一般会说“我是某家的媳妇”,或是“我是某某的娘子”,突出自己已婚的身份。要是碰上关系比较亲近的,也可以笑着说“我是回娘家看看”,但要注意语气,要谦和有礼,让人觉得你懂规矩,识大体。
我小时候,村里有个新媳妇,第一次 归宁 ,就闹了个笑话。她娘家在村东头,婆家在村西头,离得不算远。那天,她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一路走一路跟人打招呼,逢人就说“我是来走亲戚的”,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她 婚后 回来了。结果,被人背后议论了好久,说她不懂事,显摆自己嫁得好。可见,这 称呼 和言行,真是马虎不得。
还有,这 归宁 可不仅仅是回去吃吃喝喝、说说笑笑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展现新妇的贤惠和教养。要帮着娘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帮着烧火做饭,收拾屋子,照顾弟妹等等。这样,才能让娘家人觉得你没白嫁,也让夫家觉得你是个能干的好媳妇。
记得我外婆说过, 归宁 的时候,还要带些礼物回去,表达对娘家人的孝心。礼物不一定要多贵重,但一定要用心挑选。比如,可以带些夫家的特产,或是自己亲手做的点心、绣品等等。这样,既能让娘家人感受到你的心意,也能让他们对你的夫家有个好印象。
当然,这 归宁 也不是完全没有规矩的。有些地方讲究“ 新妇不空手 ”,也就是 归宁 的时候,一定要带些礼物回去,不能空着手。还有些地方讲究“ 新妇不留宿 ”,也就是 归宁 当天必须回到夫家,不能在娘家过夜。这些规矩,都要提前了解清楚,以免犯了忌讳。
说到这 称呼 ,我还想起一个故事。我有个表姐,嫁到了外地, 婚后 很少有机会 回乡 。有一次,她终于有机会 归宁 了,心里特别激动。可是,到了娘家,她却不知道该怎么称呼自己的父母了。叫爹娘吧,觉得有些生疏;叫爸妈吧,又觉得有些不习惯。最后,她干脆就直接省略了称呼,只说“我回来了”。结果,被她妈妈狠狠地训了一顿,说她没大没小,不懂规矩。
其实,这 称呼 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身份的象征。它承载着我们对家人的爱,对传统的尊重。所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应该好好地学习和传承这些传统的礼仪,让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这古代 婚后回乡 的 称呼 啊,可真是门大学问!它不仅仅关乎礼仪,更关乎人情世故,以及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