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我是说每一次,在小说里看到“王博士的夫人”、“李工的爱人”这种称呼,我这血压就噌地一下往上冒。真的,不是开玩笑。作为一个正儿八经的 科研家属 ,我感觉自己被冒犯了。拜托,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用这么充满“挂件感”的标签来定义一个活生生的人?
你可能觉得我小题大做。一个称呼而已,有那么重要吗?重要,太重要了。
这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 称呼 问题,这是作者有没有把这个角色当“人”看的问题。当你的笔下,一个女性角色(抱歉,大部分时候确实是女性)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作为某个“某某博士”的附属品时,这个角色就已经死了。她不是林徽因,不是居里夫人,她甚至连个拥有自己姓名的路人甲都算不上,她成了一个功能性的符号,一个苍白的代词。

“X博士夫人”——这五个字一出来,我脑子里立马就有画面了:一个穿着围裙,端庄贤淑,永远在丈夫身后默默付出,要么是在劝他“别太累了,身体要紧”,要么就是在敌人来袭时,成为第一个被绑架的人质。简直了。这种写法,不光是懒,更是对 科研家属 这个群体的巨大误解和扁平化处理。
我们不是这样的。我的丈夫在捣鼓那些我看不懂的精密仪器时,我可能正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为了一个季度的KPI焦头烂额。他为了一组数据通宵不眠,我可能正为了一个竞标方案跟客户唇枪舌战。我们是并肩作战的队友,是两个拥有各自姓名、事业和人生的 独立个体 ,只是恰好,我们选择生活在一起。
所以,在你的 小说 里, 科研家属怎么称呼 ?求求了,先从最基本的一步做起: 叫他/她的名字。 对,就这么简单。“物理学家陈景的妻子,苏晴,是一位出色的小学教师。”你看,一句话,两个人物都立起来了。陈景不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科学怪人,他有了世俗的连接;而苏晴,她首先是“苏晴”,其次才是“陈景的妻子”。她有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职业,自己的世界。这不比“陈景博士的夫人”丰满一万倍吗?
当然,我知道,有时候出于叙事角度的需要,确实会用到一些代称。那能不能用得更高级,更有“人味儿”一点?
如果从科学家的视角出发: 他可以叫她的小名,“阿宁”。他可以在跟同事聊天时,带着一点点炫耀又有点无奈的口气说,“我家那位,又升职了,最近忙得脚不沾地。”他可以在内心独白时,想到“我的月亮”。这些称呼里,有爱,有生活气,有他们之间独一无二的联结。读者看到的,是一段有温度的亲密关系,而不是一个冰冷的身份标签。
如果从旁观者的视角出发: 邻居可能会八卦地称呼,“就是那个搞火箭的张工家属,听说本人是个画家。”——这个称呼带着市井气,透露出邻居的身份和视角。反派可能会在资料上冷冰冰地标注,“目标软肋:其妻,代号‘画眉’。”——这个称呼充满了工具性和危险感,服务于紧张的剧情。你看,不同的称呼,本身就是一种 人物塑造 的手段。它能反映出讲述者的身份、立场、以及他与这个“家属”角色的关系。
千万别再让 科研家属 在你的故事里,只配拥有一个“贤内助”或者“拖后腿”的单一功能了。我们这个群体,丰富着呢。有自己就是顶尖大牛,跟伴侣是“神仙打架”组合的。实验室里是同事,回家是夫妻,吵架都是用论文互怼。有做着最接地气工作的,比如开个小餐馆,用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慰藉那个半夜才从实验室里爬出来的灵魂。他的宇宙在星辰大海,她的宇宙就在这方寸的厨房里,两个宇宙,同样伟大。有全职在家的,但他们也不是面目模糊的保姆。他们可能是投资高手,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让另一半毫无后顾之忧地去冲锋陷阵。这是一种选择,一种家庭内部的专业分工,同样值得尊重。
所以,当你想在小说里写一个 科研家属 时,先别急着给他/她贴上“某某夫人”的标签。问问你自己:他/她叫什么名字?他/她有自己的工作和梦想吗?他/她的性格是怎样的?是活泼跳脱,还是沉静内敛?他/她和那个科学家的关系,是蜜里调油,还是相敬如“冰”?当你想清楚了这些,一个合适的 称呼 ,自然而然就浮出水面了。
别再让“X博士夫人”这个充满陈腐气息的词,毁掉一个本可以闪光的角色。我们这些 科研家属 ,首先是我们自己,然后才是谁的家属。请在你的笔下,给我们一个名字,给我们一个身份,给我们一段属于我们自己的,哪怕只有几行字的人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