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平遥古城里转过吗?不是那种匆匆忙忙游客扎堆儿的地儿,是拐进那些小巷子,夕阳晒着墙根儿,有老人搬个小板凳坐在门口,有娃子们在里头窜来窜去捉迷藏。耳朵仔细听听,那些声音,可不光是叫卖声,更多的是叫人的声音,那叫法儿,嘿,里头学问大着哩,全是 平遥话怎么称呼人 的门道。
说起这个,外地人可能觉得就那么回事,不就叫个名字,或者加个先生女士啥的?可搁咱们这儿,哪有那么简单!这称呼,就像穿衣裳,得看啥场合、啥身份、啥关系,还得看心情!你想啊,在古城墙下,你听到有人远远喊一声:“ 老陈! 今儿个吃啥哩?” 那声音拉得长长的,带着点儿亲热,带着点儿熟稔。这一个“ 老陈 ”,你别看就俩字儿,里头的信息量可大了。首先,“ 老 ”字打头,不一定真有多老,可能四十多,可能五十多,但肯定比叫的人岁数大,或者至少是同辈里头算年长的,或者干脆就是一种习惯性的尊称或者熟络的叫法。你想,有时候,刚认识一中年人,你不确定咋叫,叫“陈大哥”有点生分,叫“陈先生”太正式,试探性地喊声“ 老陈 ”,如果对方应得挺自然,那这关系就拉近了。
跟“ 老 ”对应的,自然是“ 小 ”。“ 小李 ,过来帮个忙!” 这个“ 小 ”呢,也一样,不一定真小,可能二十来岁,可能三十多,但叫的人肯定比他年长,或者地位高一些。比如单位里头,领导叫个刚来的年轻人,或者长辈叫晚辈,用“ 小X ”是最普遍的。可有意思的是,有时候关系铁瓷的同龄人之间,开玩笑或者逗闷子,也可能互称“ 老X”或者“ 小X ”。比如俩发小,都快四十了,见面可能还互相喊“ 小王 ”,“ 老张**”。听着是不是挺有意思?这可不是乱叫,是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再往深了说,咱们这儿,家庭关系里的称呼那叫一个复杂,可也是最能体现地方特色的。你到谁家串门,听到小孩叫人,或者大人介绍家里的谁,那真是五花八门。 大伯、二伯、三伯…… 得按排行来,对应的就是 大娘、二娘、三娘 。姑姑这边呢,也是 大姑、二姑 啥的。舅舅、姨姨更不用说了。这排行可不是全国都一样,有些地方论的是家族的排行,咱们这儿很多时候是自家兄弟姐妹里的排行。比如我二爸(二伯)家的儿子,我得叫他 哥 或者 弟 ,看谁大。那他叫我呢?也一样。可要是我大姑家的,那就得叫 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但平时真叫的时候,谁还天天带个“表”字啊?直接喊名字,或者喊 哥、姐 啥的。不过,要是正式介绍或者追溯关系的时候,就得说清楚了。尤其是逢年过节一大家子聚一块儿,那叫声此起彼伏,稍微弄混了就容易闹笑话。谁是谁的 姑父 ,谁又是谁的 姨夫 ,谁是 姑爷 (女婿),谁是 媳妇儿 (儿媳妇),这些称谓可不是随便来的,里头带着规矩,带着血脉。
咱们平遥(或者说晋中这一带)还有个特别可爱的叫法,就是小孩儿的名字后面喜欢带个“ 娃 ”字。 二虎娃、小翠娃 ,听着是不是特别亲切,特别有画面感?就像小时候,大人喊你回家吃饭,或者小伙伴之间嬉闹,这声“ 娃 ”字,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童年的记忆。有时候,这“ 娃 ”字甚至可以跟着乳名或者直接跟着姓,比如姓王的可能就叫 王娃 。当然,“ 娃 ”也不是小孩儿的专利,有时候大人之间开玩笑,或者长辈对晚辈的昵称,也可能带个“ 娃 ”字,语气里全是宠爱或者戏谑。比如我爷爷辈儿的人,有时候也会管我爸叫“ XX娃 ”,听着就觉得暖暖的。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更具象的职业或者身份称呼。比如,卖豆腐的可能叫你“ 师傅 ”,你修个自行车也得喊人家一声“ 师傅 ”。这个“ 师傅 ”,可不是只指传统的师徒关系,更多是一种对有手艺、能解决问题的人的尊称。理发店里的师傅、开出租的师傅、甚至有时候,你觉得一个人特靠谱,特有经验,跟他请教问题,也能客气地喊声“ 师傅 ”。“ 老师 ”这个词儿呢,以前主要指教书的先生,现在范围广了,培训班的老师,带你学个啥技能的都可以叫老师。但在咱们这儿,有时候对一些年纪大、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即使他不是老师,客气的时候也会称一声“ 老师 ”,是一种敬意。
那陌生人咋称呼呢?这个就更灵活了。遇到年纪大的,客气点喊声 大爷、大娘 。年纪跟你差不多的,不好确定身份的,如果在村里或者镇上,可能就直接问一句“ 老师傅 ,请问去哪儿?”或者对个大姐喊声“ 大姐 ”。搁在古城里头,游客多,可能就更随意些,但本地人之间,还是喜欢用那些带着地方味儿的词儿。
而且,这里头的语气、语调太重要了!同一个词儿,拉长了音,可能是在喊人;提高了调门儿,可能是在生气;放慢了语速,可能是在叮嘱。同样是喊“ 老张 ”,声音里带着笑,那就是打招呼;声音里带着急,可能是有事求助;声音里带着不耐烦,那就是嫌弃。这可不是字典里查得出来的,得是生活在这里头,听着这些声音长大的,才能真正体会到里头蕴含的情感。
现在社会发展快,好多年轻人在外面跑,说话方式也变了。有些人觉得这些老一套的称呼太麻烦,或者不习惯。互相直呼其名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学校里、公司里,或者跟外地朋友打交道,用标准称谓更方便。但说心里话,每次回家,听到家里人、老邻居用那些熟悉的、带着“ 娃 ”字或者带着排行、带着“ 老 ”字“ 小 ”字的称呼喊你,心里头那感觉真是不一样,一下子就把你拉回到了那个生你养你的地方,那种亲切感是别的任何称呼都给不了的。
你仔细想想,为什么咱们这儿,或者很多地方,会保留这么多复杂的、带有地方色彩的称呼?不光是习惯,里头藏着的是社区的结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情感表达方式。一个“ 二娘 ”,不光是个称谓,它背后是她在家族里的位置,是她和你家的渊源,是你们之间可能发生过的故事。一个“ 老刘娃 ”,包含了长辈对你的看顾,包含了你小时候可能闯过的祸,包含了你们共同经历的岁月。
所以,下次你再来平遥,或者听别人说起 平遥话怎么称呼人 ,别只当是语言现象听听就得了。你得琢磨琢磨,这每一个称谓背后,都有一段故事,都有一种情义,都连着这座古城里活生生的人和他们的生活。这些声音,这些叫法,是古城里最有人情味儿的BGM,也是咱们这里,一代一代人传承下来的,最珍贵的“人情密码”。里头有温情,有规矩,有回忆,有盼望。听着,看着,感受着,你才能真正触碰到平遥的心跳。这称呼,不只是声音,它是连接,是认同,是根儿啊。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