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现在我们叫个人可太简单了。直呼其名是常态,熟一点的连名带姓,再熟一点就叫昵称,或者“老张”、“小李”。方便是真方便,效率也高。可你有没有想过, 古人家怎么称呼人 呢?那可不是现在这回事儿,复杂着呢,里头藏着大学问、大讲究,简直就是一套 礼仪 的密码系统。每次读古籍,看到各种称呼绕来绕去的,都忍不住感叹一句:古人社交,门槛真高啊!
首先,最最基础的,当然是 姓 和 氏 。现代人可能觉得 姓 和 氏 是一回事儿,但在上古时期,那是两码事儿。 姓 是母系社会留下的痕迹,同 姓 的人往往是同一个母系氏族后代,不能通婚。 氏 呢,则是在 姓 的基础上分出来的,可能跟居住地、官职、甚至祖先的名字有关。比如姜太公,他 姓 姜,吕是他的 氏 ,所以叫他姜子牙或者吕尚都可以。后来呢, 氏 逐渐取代了 姓 的主要作用, 姓 和 氏 也就慢慢合二为一了。所以,我们现在说张 姓 、李 姓 ,其实是 姓 和 氏 混用的结果。这只是第一步,叫人可不能只叫 姓 啊。
接下来的重头戏,是 名 和 字 。这简直是古人称呼里最容易把人绕晕的地方。 名 ,是人出生后长辈给起的,小时候叫 名 ,束发成人后(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就要取 字 了。取 字 干嘛呢?因为成人之后,除非是长辈,否则平辈或晚辈是不能直呼其 名 的,这是严重的失礼!得称呼他的 字 。 字 通常是 名 的解释、补充或关联,比如孔丘, 名 丘,字仲尼,因为他是老二(仲)嘛;曹操, 名 操,字孟德,孟是老大,德是美好品德的意思。你看,字跟名是不是有点关系?朋友、同僚之间,彼此都称呼对方的 字 ,以示尊重。只有在非常正式隆重的场合,比如帝王诏令、官方文书、自称等,才可能用 名 。还有就是,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 名 。所以,如果你穿越回去,张口就叫人家“孔丘”、“曹操”,嘿,那可就太没规矩了!得叫“仲尼先生”、“孟德公”。这一点,在古装剧里倒是演得挺明白的。

比 字 更随性、更个人化的,是 号 。 号 是自己取的,或者别人送的,可以有很多个,而且没有那么多礼仪上的限制。比如李白, 号 青莲居士,苏轼, 号 东坡居士。 号 往往反映一个人的志趣、隐居地或者其他特点。朋友之间,有时候也直接称呼对方的 号 ,显得更亲切、更超脱。比如提到苏轼,人们常说“东坡先生”,或者简称“苏东坡”,就是用他的 号 来称呼。
除了 名 、 字 、 号 这些与个人身份紧密关联的称呼外, 官职 和 爵位 也是重要的称谓。如果一个人当了官,或者被封了 爵位 ,人们往往会用他的官职或爵位来称呼他,这既是表明身份,也是一种尊重。比如,曹操当过丞相、被封为魏王,所以人们可以称他“曹丞相”、“魏王”。诸葛亮是丞相,又被封武乡侯,所以人们称他“诸葛丞相”、“武侯”。杜甫做过拾遗、工部员外郎,后人就称他“杜拾遗”、“杜工部”。这种称呼方式非常普遍,尤其在官场里,称呼 官职 几乎是标准操作。
地域也是一种称谓来源。有时候,人们会用地名加上姓氏或者其他称呼来指代一个人,尤其是在他因故居住或任职于某地时。比如苏轼被贬到黄州,人们就称他“苏黄州”,后来他自己也取了“东坡居士”的 号 ,更是与黄州东坡地名相关联。范仲淹曾任参知政事,后人也常称他为“范文正”(谥号)或“范履霜”(按他曾任职的“履霜”之地)。
排行也是称呼的一种方式。在古代,尤其是在兄弟姐妹或家族内部,常用伯、仲、叔、季来表示排行,比如伯夷、叔齐。或者直接用数字排行,比如李十二郎(李白)、王二(王维)等。这在朋友之间有时也会使用,比如称呼对方为“仁兄”、“贤弟”,这里的“兄”和“弟”就带有排行或年龄尊卑的含义。
说到尊卑,古代的 谦称 和 敬称 也是一套复杂的系统。自称时,根据对象和场合的不同,有各种各样的 谦称 :像“我”、“吾”(比较普遍),“仆”、“小人”(地位较低者对尊者自称),“在下”(江湖人士常用),“不才”、“愚兄/弟”等等。而称呼对方时, 敬称 就更多了:对长辈、尊者称“君”、“子”(如孔夫子、孟子),“先生”(对有学问者的尊称),“夫子”(对老师),“足下”、“阁下”(对朋友或同僚的尊称),“仁兄”、“贤弟”(对平辈或晚辈),“令尊/堂”(尊称对方父母),“令郎/爱女”(尊称对方子女)等等。这套 谦称 和 敬称 系统,体现了古代社会严格的等级观念和 礼仪 要求。用错了称呼,轻则贻笑大方,重则可能得罪人,甚至惹上麻烦。
想一想,如果一个现代人穿越到古代,遇到一个叫“李隆基”的人。他可能同时拥有 名 (隆基)、 字 、 号 ,而且他还是皇帝!你敢直呼其 名 “李隆基”吗?那可是掉脑袋的事儿!得称他“陛下”、“圣上”。如果是太子,称“殿下”。如果是亲王,称“王爷”、“千岁爷”。如果是普通官员,你得知道他的 官职 ,称“XX大人”、“XX侍郎”。如果只是个读书人,没当官,那就得称呼他的 字 或者 号 ,或者尊称一声“先生”。如果他是个长者,又不知道官职和 字 ,或许可以尊称“老丈”、“前辈”。要是遇上个女性呢?那就更麻烦了,未嫁称“小娘子”,嫁人后称“娘子”、“夫人”,或者按夫君的 官职 称“XX夫人”,身份高贵的还有“娘娘”、“公主”等。
古代人称呼人,就像在跳一支充满规矩的舞蹈,每一步、每一个姿势(每一个称谓)都有它的含义和位置。这不仅仅是为了区分人,更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表达尊重,划清界限。每一次称呼,都可能涉及对方的身份、地位、年龄、亲疏关系,甚至对话的场合。 避讳 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比如不能直呼帝王和自己长辈的 名 。
说句实话,虽然觉得复杂得头大,但细品起来,古代的这些称谓系统,也挺有意思的。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结构、文化 礼仪 都浓缩在了短短几个字里。一个简单的称呼,就能传递出丰富的信息。不像我们现在,一个“喂”或者直呼其名,虽然方便,但也少了很多韵味和讲究。
也许正是因为古代称呼如此复杂,才更显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件需要小心翼翼、讲究分寸的事儿。每一个称呼的选择,都是一次慎重的考量。而我们现在,恐怕已经很难想象,仅仅因为称呼不对,就会引发多么大的误会或冲突了吧。从“足下”、“阁下”到直呼 名 字,这背后是社会关系的变迁,也是 礼仪 观念的淡化。无所谓好坏,只是时代不同,习惯自然就变了。但了解 古人家怎么称呼人 ,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它不再是死板的知识点,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古人,在那个世界里,用他们特有的方式,彼此交流、相处。那感觉,挺奇妙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