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说,这事儿,比你学会操作一台新机床还复杂。真的。你想想那个画面,新来的小年轻,满头大汗地站在机床边上,看着一个穿着蓝色工装、手里拿着图纸、眉头紧锁的中年人走过来,嘴巴张了半天,一个字都憋不出来……最后憋红了脸,小声来了句:“喂?”。完了,这第一印象,直接干到负分。
所以,一个 车间段长 ,到底该怎么 称呼 ?这根本不是个选择题,这是个阅读理解题,还带附加题。
咱们先排除几个错误答案。

直接喊大名?比如段长姓王,你上去就“老王”、“王哥”?你得掂量掂量。你要是跟他一个班组混了十年八年的老师傅,你这么叫,那是亲切,是自己人。你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毛头小子,这么叫,那就是没大没小,缺根弦。人家嘴上不说,心里那小本本已经给你记上了一笔:这小子,不懂事。尤其碰到那种有点官架子,或者特要面子的 段长 ,你这一声“哥”,可能直接把自己叫到“冷宫”里去了。
那叫官衔?“王 段长 ”?嗯,听着是没错,非常标准,非常政治正确。开大会的时候,领导视察的时候,或者有什么正式汇报的时候,这么叫,绝对没毛病,稳!但问题是,咱们在车间,一天八小时,甚至十二小时,抬头不见低头见,总不能句句都“王段长早上好”、“王段长这个零件怎么办”、“王段长我去上个厕所”吧?太生分了!那种距离感,就像隔着一层防尘玻璃,你永远也融不进那个核心圈子。人家会觉得你这人,太“装”,太“外道”。
所以你看,这 称呼 的艺术就在这儿,太近了不行,太远了也不行。得找到那个黄金分割点。
我的经验是,看人,看场合,更要看“风向”。
第一招,也是最稳妥的一招:观察。 你刚进一个新车间,别急着开口。先当个“哑巴”,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看看车间里那些老师傅,那些技术骨干,他们是怎么叫 段长 的。他们是叫“王工”,还是叫“王师傅”,或者是叫“领导”?随大流,永远是最安全的选择。人家叫“王工”,你也跟着叫“王工”,既体现了对技术的尊重,又不显得谄媚,还透着一股子专业劲儿。如果大家普遍叫“领导”,那你就跟着叫“领导”,简单直接,表明了你的位置,也尊重了他的身份。这俩 称呼 ,是万金油,出错率极低。
第二招,分清“公私”。 这一点特别重要。在生产会上,在早会上,在处理质量问题的时候,他就是 段长 ,代表着管理层。这时候,一声“王 段长 ”,或者尊称一句“领导”,是必须的,这是规矩,是职业素养。
但是,下了流水线,在吸烟区,在食堂打饭的时候,氛围就变了。这时候你还一口一个“王 段长 ”,就显得你这人特别木讷,不懂变通。这时候,如果他年纪比你大一截,又是从一线干上来的,关系也处得不错,一句发自内心的“王师傅”,比什么都强。这一声“师傅”,喊出了传承,喊出了尊敬,比“段长”这个冷冰冰的职位有人情味多了。他听着心里也舒坦,觉得你这小伙子,上道。
第三招,看人下菜碟。 每个 段长 的脾气秉性都不一样,这才是最考验人的地方。
有的 段长 是技术大拿出身,自己就是玩机床的高手。对这种人,你喊他“X工”(X是他的姓),绝对比喊“X 段长 ”让他高兴。因为“工”这个字,是对他安身立命的本领的最高认可。你一喊“王工”,他可能眼睛都会亮一下,觉得你小子有眼光,知道尊重技术。
有的 段-长 是年轻的大学生,刚提拔上来,憋着一股劲想干出点成绩。他们可能对“师傅”、“大哥”这类江湖气的 称呼 不太感冒,反而更喜欢你叫他“X 段长 ”或者直接叫“领导”,这能满足他对自己管理身份的认同。你跟他讨论问题时,条理清晰,数据详实,比你说一万句好听的都管用。
还有的 段长 ,就是从最底层的操作工一步步爬上来的,身上有股豪爽的江湖气。可能下班了还会招呼大家一起喝两杯。对这种 段长 ,混熟了之后,在非正式场合,一句“王哥”或者“王头儿”,反而能瞬间拉近距离。当然,这个度的把握,非常微妙,没有十足的把握,别轻易尝试。
说到底, 车间段长怎么称呼好 ,这问题的核心,从来都不是那个具体的词,而是你通过这个 称呼 传递出去的“信息”。这个信息包括了:你的尊重、你的情商、你对环境的判断力以及你对自己位置的清醒认知。
一个 称呼 ,就是一把钥匙。叫对了,能打开一扇沟通的大门,让你的工作顺风顺水,甚至能得到更多的指点和机会。叫错了,就像拿错了钥匙,怎么捅都捅不开那把锁,甚至会把锁芯给别坏了,以后再想开门,难上加难。
所以,别小看这件小事。在车间的世界里,技术是硬通货,但怎么把人处好,这门“软科学”,同样重要。它润物细无声,却能决定你在这条路上能走多远,走多顺。你琢磨琢磨,是不是这个理儿?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