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北宋,打一开始和 契丹 ,也就是后来的 辽国 ,那关系就复杂得很。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这称呼嘛,自然也就随着两家的实力变化、关系好坏,跟着变来变去,你方唱罢我登场,颇有意思。
一开始,宋朝立国,心里头可憋着一股劲儿,想着收复燕云十六州。毕竟,那可是石敬瑭割让给契丹人的,汉家土地啊! 这份耻辱,宋朝人怎么能忘?所以,在早期,宋朝对 契丹 的称呼,那可是带着一股子不服气。官方场合嘛,为了面子上过得去,一般称呼为 “北朝” 。 啥意思?就是说,你契丹在北方,我也承认你是个政权,但是,我才是正统! 这“北朝”二字,透着一股子居高临下的味道。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宋朝几次北伐,都被 契丹 打得鼻青脸肿。尤其是 澶渊之盟 签订之后,宋朝每年都要给辽国送岁币——白花花的银子啊! 这下子,腰杆子可就没那么硬了。

这时候,再叫人家“北朝”,显然是不合适了,毕竟,拿人手短嘛。于是,宋朝开始改口,称 辽国 为 “大国” 。 哎呦,这“大国”二字,听起来客气多了,也承认了 辽国 的强大。这背后的辛酸,谁又能懂呢?
不过,这“大国”的称呼,也只是官方场合。在私底下,宋朝人可不这么叫。 你要知道,老百姓心里头还是有杆秤的。 他们对 辽国 充满了警惕和敌意。毕竟, 辽国 经常南下骚扰,抢掠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所以,老百姓私底下,还是习惯称呼 契丹 为 “虏” ,或者 “胡” 。 这“虏”和“胡”,带着强烈的贬义,表达了老百姓对 契丹 的鄙视和憎恨。
更有意思的是,宋朝的文人,也经常在诗词文章里使用这些称呼。 比如,岳飞的《满江红》,那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简直是慷慨激昂,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 当然,这只是诗词里的表达,官方场合肯定不能这么说。
除了“北朝”、“大国”、“虏”、“胡”之外,宋朝还有一些其他的称呼。 比如,有时候会称呼 辽国 为 “燕” 。 因为 辽国 占据了燕云十六州嘛,所以用“燕”来代指 辽国 ,也算是比较常见的。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称呼,叫做 “舅” 或者 “叔” 。 哎呦,这可就更复杂了。 这涉及到宋辽之间的宗藩关系。虽然 澶渊之盟 之后,宋朝和 辽国 表面上维持了和平,但是,宋朝在名义上还是承认 辽国 的宗主国地位。 所以,有时候,宋朝的皇帝会称呼 辽国 的皇帝为 “舅” 或者 “叔” ,以示尊重。
当然,这种称呼也只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使用。 在大部分情况下,宋朝还是会避免使用这种带有屈辱性质的称呼。
总而言之,北宋对 契丹政权 的称呼,是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 从最初的“北朝”,到后来的“大国”,再到民间的“虏”和“胡”,以及特殊的“舅”和“叔”,这些称呼,都反映了宋朝和 辽国 之间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
在我看来,这些称呼,不仅仅是简单的名称,更是历史的缩影,是王朝博弈的见证。 它们记录了宋朝的屈辱,也记录了宋朝的无奈。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是当时的宋朝人,你会怎么称呼 辽国 呢? 我想,这恐怕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吧。毕竟,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都有自己对 辽国 的爱恨情仇。
而历史,也正是在这些复杂的情感和观点中,不断向前发展。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