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农民是怎么称呼的?从阿伯到头家,称谓里藏着土地人情

你如果问我,“台湾农民是怎么称呼的?” 我脑海里立刻浮现的,绝对不是教科书或新闻报导里那个方方正正、不带一丝感情的词——“农民”。

说真的,在台湾这片土地上,你若是在田边、在市场,对着一位正在劳作的长者喊一声“农民!”,对方大概率会愣住,一脸错愕地看着你,心里八成在嘀咕:这城里来的少年仔,是在演哪一出?

那太生硬了。太疏离了。像是一份报告,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

台湾农民是怎么称呼的?从阿伯到头家,称谓里藏着土地人情

真正的称呼,是融在生活里的,带着温度,甚至还夹杂着一点点槟榔渣和泥土的味道。

最最普遍,也最亲切的,莫过于一声 阿伯 (Ā-peh) 阿姆 (Ā-ḿ) ,或是国语里的“阿姨”。这声称呼,无关乎血缘,它是一种扎根在乡土社会里的伦理和默契。当你弯下腰,在市场摊位前挑选一把刚摘下的空心菜,你不会问“老板,这怎么卖?”,你会很自然地开口:“ 阿伯 ,你这菜好漂亮,怎么卖?” 那位皮肤晒得黝黑、指甲缝里还嵌着泥土的长者,会抬起头,咧开嘴笑,露出一口可能不太整齐的牙,用浓重的台湾腔国语或直接用台语回你:“少年仔有眼光,自己种的啦,没农药,算你便宜点!”

这一声 阿伯 ,就瞬间拉近了所有距离。它代表的不是一个职业身份,而是一种邻里般的尊重,一种对长者的敬意。这里面没有买卖双方的精明算计,反而更像是一种晚辈向长辈的请教。你买走的也不只是一把菜,而是这位阿伯半辈子的经验、他对土地的理解,以及那份“给你吃好东西”的朴实心意。

同样的,还有 大哥、大姐 。如果对方看起来年纪没那么大,大概四五十岁,精神头还很足,你喊一声“大哥”,他可能会豪爽地多塞给你两根葱,说声“少年仔真会说话!”。这称呼里,有一种江湖气,一种平辈之间的认同感。我们都是在这片土地上打拼的人,你的“大哥”喊出口,就是承认了他的辛劳和价值。

但事情还没这么简单。

还有一个称呼,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也特别能体现出台湾社会对这些土地耕耘者的深层敬意。那就是—— 头家 (thâu-ke)

“头家”,台语里就是老板的意思。但此“老板”非彼“老板”。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董事长”,而是一种对独立经营者的尊称。当一个果农,拥有自己的一片果园,从栽种、施肥、除草、采摘到最终销售,全都亲力亲为,他就是这片土地的 头家 。当一个茶农,在阿里山的高山上,守护着他的茶树,用传承百年的技艺制茶,他就是这方茶园的 头家娘 (thâu-ke-niû)

喊一声“头家”,意义可深了。这代表你看到的,不再仅仅是一个“种田的”,而是一个企业家,一个创业者。他的办公室是辽阔的田野,他的生产线是自然的二十四节气,他的产品是大地的馈赠。这个称呼,完全剥离了过去那种“农夫就是穷、就是没文化”的刻板印象,赋予了他们极大的尊严和自主性。他们是自己的主人,是跟天公伯赌输赢的营生者。你懂那种感觉吗?那是一种打从骨子里的敬佩。

我记得有一次去台南拜访一位种芒果的 头家 ,他带我们去看他的芒果园。那天气热得像个蒸笼,他一边擦汗,一边指着一棵棵结实累累的芒果树,眼睛里全是光。他说:“我这些‘孩子’,每一个什么时候该喝水,什么时候该‘吃饭’(施肥),我比谁都清楚。” 他不是在说一份工作,他是在说他的事业,他的王国。那时候,你看着他被汗水浸透的背影和那双粗糙却有力的手,你只会觉得, 头家 这个词,用在他身上,再贴切不过。

当然,时代在变,称呼也在演化。

现在,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返乡务农,他们被称为 “青农” 。对于这些可能跟你我年纪相仿,甚至更年轻的“新农民”,你总不能再喊“阿伯”了吧?这时候,你可能会直接叫他们的名字,或者更亲切一点,喊声 “少年仔 (siàu-liân-á)” 。不过这声“少年仔”通常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带着一丝期许和鼓励。

这些 青农 ,他们用科学的方法,结合网络的行销,给传统的农业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他们会跟你聊土壤的酸碱值,聊有机认证,聊品牌故事。你跟他们交流,更像是跟一个产品经理或一个新创公司的CEO在对话。他们对于“农民”这个身份,反而有一种新的、自信的认同。他们会自豪地说:“对,我就是个农民。” 但他口中的“农民”,和你我最初想到的那个词,内涵已经完全不同。

所以说,“台湾农民是怎么称呼的?” 这个问题,根本没有标准答案。

它像是一颗洋葱,你每剥开一层,都会看到更深的情感和更复杂的社会纹理。从最外层的官方术语“农民”、“农业从业人员”,到满含人情味的 阿伯、阿姆、大哥、大姐 ,再到充满敬意的 头家、头家娘 ,最后到代表着未来的 青农、少年仔

每一个称呼,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台湾人与土地、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扇门。它背后,是根深蒂固的家庭伦理,是守望相助的邻里文化,是对专业和自主性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期盼。

下一次,当你踏上台湾的乡间小路,看到田里辛勤劳作的身影时,忘掉那个冷冰冰的“农民”吧。试着感受一下空气中的湿度,听一听风吹过稻浪的声音,然后,发自内心地,用最贴近这片土地的方式,去称呼他们。

或许是一声亲切的 “阿伯,辛苦了!” ,你得到的,会是一个比夏日阳光还要灿烂的微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